在广州大学城南亭村100平方米的教室里,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刘建刚刚结束“PLC电气自动化综合应用培训班”第一期授课。
大学城第一期的培训班有28名大学生,其中一名是研究生。在长期的教学研究中,刘建发觉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实际生产中的实践运用,即使被企业录取,也要“回炉”培训个半年才能正式上岗。他发现,应用型大学生需要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为大学生设计的培训课,更像是一场“技校知识在大学生中是否有市场”的实验。
上完为期12天的培训课,第一期学员、研一学生小杜收获不小。“大学本科学了很多理论,考试的时候背得很熟,但过几个月就忘了。给我导线、灯泡,也不会接成回路。”小杜说,在培训班可以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继对技校老师、技校学生、社会人员进行培训之后,刘建的机电一体化快速培训体系针对本科大学生开课。刘建说,大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非常强,但实践能力与企业所需脱轨,“我想做个试验,在学校和企业应用之间搭个桥梁”。
早在去年,刘建的培训就在广州一所本科院校试讲,学生反馈良好,大学城培训课第一期就有不少学员慕名而来。现在大学城第二期学员正在招募,刘建也努力与附近大学取得联系、合作,将培训搬进大学课堂,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技能。
技校老师给本科生上课,听来好像不可思议,可这一切都来自刘建“弃读本科上技校”的勇气。
刘建一直拥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大学只读了一年,便果断休学,转读技工学校。
因为立志成为一名电气工程师,大学一入学,刘建就花了300元买了套电工工具,并加入了电器维修协会。也因为通过维修家电勤工俭学,使得刘建在学校颇有名气。一次,电器维修协会会长师兄的电饭锅坏了,让刘建帮忙修。刘建根据经验判断是保险丝坏了,换上新的保险丝果然正常运作。但这件小事让刘建反思大学教育,“一个学电子专业的本科生,连这么小的故障都找不出来!”
他了解到,参加面试的师兄工资只有1800元,不禁思考:大学生的工资这么低,是企业不需要人才,还是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
为了能真正学到技术,刘建报读了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一年制的高级维修电工班。大学第一个学年结束,刘建便带着入学时买的那套电工工具,休学南下。
从没真正系统学习过技能的刘建,在技校从零学起,因为勤奋好学、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快速成为技术能手。由于在全国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维修电工学生高级组雏鹰奖,刘建被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聘为电气自动化实习指导教师。
在刘建心里,“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便是就业”。因此,为了弄明白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才,从2007年开始,刘建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服务,得到行业和学校的认可。惠州一家企业价值百万元的印刷设备出现故障,前后请了6批次的设备维修人员都没有修好,刘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顺利解决,为企业节省了近8万元。
获得企业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许多技校老师从大学毕业便直接到技校上课,并无企业实践经验。“一开始为企业服务,都先说自己是工程师,等解决问题才承认自己是老师。”刘建坦言,要想培养企业适用的学生,首先要对老师进行培训。
一位老师参加了刘建针对教学团队的10个晚上的机电培训,又跟着团队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服务,感慨地对刘建说,“去外面做过事情了才知道学生应该怎么教。”现在,这批年轻教师通过学校企业“两头挑”,迅速成长为工学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
2013年,刘建成立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持机电一体化快速培训研究。他的“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设备”取得国家专利,被评为国家和省教研成果二等奖,《机电一体化快速学习教材》被授予知识产权。
随着广东省出台劳动力技能晋升免费培训的政策,学校与企业的培训合作铺开,刘建显得异常忙碌。尽管每周一至周五,一整天从早上上课至晚上9点,星期五晚上他依然驾车从惠州赶往广州大学城,为培训班的大学生讲课。大学生的课程要相应提高难度系数,刘建常常“备课”到半夜两三点钟。
据刘建统计,按照他的快速培训方法培训过的老师超过50人,大学生接近80人,技校生150人,企业人员近200人。
“知识和技能都来自生产生活,是前人对生产生活的高度总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继承的过程,最终要能在自己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刘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