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06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震后救灾“第一连”:

“这里非常危险,要带着他们赶紧撤离”

本报记者 田文生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06日   03 版)
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吉隆一连官兵搭建简易帐篷。资料图片

    “4·25”尼泊尔地震波及我国西藏自治区19个县区,截至4月28日,共造成西藏全区近3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灾区的人们在抗震救灾中度过了怎样难忘的日夜,在大灾面前,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日前,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受灾严重的日喀则市聂拉木、吉隆、定日等县进行采访。从参与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到投入抗震自救的当地干部群众,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相互关爱、顽强不屈的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发生的当天,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传来一名“地震女宝宝”的响亮哭声。

    地震中,吉隆镇被击打得千疮百孔,镇上几乎所有房屋都成为危房。更危急的是,热玛村的孕妇巴桑在地震来临时出现临产症状。幸好,地震过去不到半小时,西藏军区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吉隆一连(下简称“一连”)的官兵就在镇上搭好了两顶帐篷,其中一顶就被用作临时病房。

    巴桑被紧急送往帐篷,当天,“地震宝宝”安然降临。一个月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抱着正在熟睡的孩子的父亲次仁依然感激得双眼噙泪:“解放军真是好样的!”

    他不知道,一连官兵在吉隆镇搭建好的野战帐篷,当天便救助了10多名伤病人员。

    他也不知道,地震袭来后,一连官兵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投入了多少精力、汗水和忠诚。

    地震发生前,一连连长田景鑫身体不适,正在发烧。当地震到来时,他正打着点滴。突然,他感觉身体摇晃得厉害,药瓶也左右晃荡,赶紧提着吊瓶就往外跑:“不好,地震了!”

    这名31岁的连长自己拔掉针头,来不及用棉球堵住针眼,便火速指挥官兵们在操场集合。清点人数后,发现没有伤亡,他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请求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之中。

    他安排一部分战士立即去查看发电站的情况,另一部分战士准备好各类物资,准备救灾。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他对战士们说,“看来这次地震很厉害,现在,抗震救灾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大家一定要全力以赴,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

    “我们先去看看老百姓的情况。”得到水电站安全的消息后,田景鑫带领机要参谋等人去往吉隆镇查看情况,眼前的情况让他们吃了一惊:这里几乎每一栋房屋都出现了很大的裂口,惊慌失措的老百姓正惊恐地寻找开阔的地方躲避。

    他赶紧和战士们将仅有的两顶野战帐篷搭建好,将军医有着红色十字的铁皮箱挂在帐篷最显眼的地方,同时,他们高高地挂起了第一面国旗,“要让老百姓找得到可以躲避、可以治伤的地方”。

    这一天,当地道路全线阻断,吉隆镇几乎成为与外界彻底隔开的“孤岛”,外部物资无法进入,后勤保障变得极为困难。灾难面前,这支部队成了灾区群众的坚强后盾。

    首先是住的问题。连队有9个大棚,储存了大批的塑料薄膜,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这些长100米、宽13米的薄膜派上了大用场,田景鑫指挥战士们在国旗旁用这些薄膜搭起了6顶大帐篷。地震当晚,吉隆镇就下起了雨,有了这些临时帐篷,几百名受灾群众就有了躲避余震和雨水的“大本营”。

    其次是吃的问题。驻地食材有限,战士们将所有能吃、能喝、能用的全部送了过来,连队主副食仓库的所有罐头、干粮、单兵自热食品都被送往安置点,成为受灾群众在灾后的第一口粮食。

    吉隆口岸检验检疫局职员袁睿回忆说:“部队把所有能吃的都给了受灾民众,一些官兵忙碌了一天,却什么东西都没吃。”

    “光吃干粮,肯定不行。”天色渐晚,田景鑫看着刚出生的“地震宝宝”说,“我们无论如何都要让产妇吃上热的,还有那些老人和孩子。我们得煮饭。”

    气泵坏了,炊事班长刘鹏就自己去压气泵。粥煮熟了,他却累得双手都无法抬起,全身酸疼,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随着发电机的轰鸣,救灾广场上灯光点亮,受灾群众爆发出欢乐的呼喊声。官兵们抬着盛满热腾腾米饭的大桶,挨个向每一顶帐篷送去灾后第一顿晚餐。

    就这样,有了一连的后勤保障,在受灾第二天,吉隆镇的受灾群众就能吃上一日三餐。10多天里,上千名受灾群众在临时指挥所前,排着队吃饭,有的受灾群众房屋受损严重,不敢回家取东西,没有碗筷,便用手捧着米饭吃。

    灾难面前,一连官兵还承担了更多急难险重的工作。

    地广人稀的西藏,群众居住较为分散,了解灾情,对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意义重大,一连的官兵承担起这项危险而紧急的任务。

    地震发生不到1小时,听说吉隆镇热玛村的灾情非常严重,一连派出15名官兵组成应急分队,前往查看灾情,帮助受灾群众。另一组由15人组成的小分队则赴嘎玛村。

    第二天,连队选派8名优秀战士,到达萨勒乡搜救。出动4人核查分队,由副指导员扎西平措带队,前往热索桥查明堰塞湖情况。

    第三天,按照上级指示,该连抽调一班班长丁思伟、二班班长方成鹏、三班班长石瑞平、五班班长盘万华等12名骨干,徒步十几公里,进入通讯失联的热索地区(吉隆口岸),摸清当地伤亡情况并为直升机寻找安全着陆点。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行程。

    在距离热索吉隆口岸14公里处,一个特大滑塌体横亘在他们面前,阻挡了前进的道路。阵阵余震中,巨石卷着灰尘滚滚而下。“经过这座塌方体时,真是心惊肉跳。”战士们回忆说。

    当搜救队出现在吉隆口岸热索村时,群众奔走相告:“解放军同志来了!解放军同志来了!我们有救了!”

    小分队将口岸伤亡情况及地质状况向后方作了汇报,军方很快出动直升机,将100多名群众和公务人员成功转移至安全地带。

    5月12日,更为“惊魂”的一幕出现。

    当天15时05分,尼泊尔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造成吉隆镇通往吉隆口岸的路段再次塌方。

    一连官兵奉命前往查看灾情,并做好救援工作。

    “我们到达塌方的地点时,眼看着石块沿着10多米高的塌方体向下翻滚,灰尘漫天。”战士们回忆说,就在他们商议如何处置时,听见塌方体对面传来哭天喊地的声音,“我们意识到肯定出事了,决定尽快赶去救援”。

    他们戴好钢盔,拿着铁铲,冒险冲过了塌方体,“我们一路跑过去的时候,石头和泥沙就在头盔上敲出‘当当当’的声音”。

    等他们冲过去,发现一名年轻女性被石头砸中,已经遇难。另外两女一男正不知所措地哭泣,其中一名女性的头部也被砸出血,军医当即对伤员进行了处理。

    “这里非常危险,要带着他们赶紧撤离!”官兵们取下腰带,将遗体绑在一把椅子上,做成了一副担架,将其抬过塌方体。

    官兵们还搀扶着几位依然在瑟瑟发抖的年轻人,小心翼翼地走过塌方体。“这里的灰雾太大,等我们再次越过塌方体时,才发现眼睛特别难受,流出的眼泪都是黑乎乎的,全是灰尘”。

“这里非常危险,要带着他们赶紧撤离”
“拼了命也要抢通生命线”
“亲人遭遇危险,我怎么可能不去”
“如果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