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1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侗绣传人走上职校讲台

通讯员 庞王霞 本报记者 谢洋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2日   07 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二职校”)学生丹丹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韦清花的情景,她头上盘着发髻,额前绑着白织巾,身上穿了一套褐色的衣裙,衣襟、腰带、领子、袖子上全都绣满了漂亮的图案,包括凤凰、喜鹊、蝴蝶、太阳花等。

    丹丹与同学窃窃私语:“这么精美的衣裳一定是机器织的!”没想到班主任告诉她们,这都是韦清花自己绣的。丹丹不禁咋舌:“真不愧是咱们的专业课老师啊!”

    韦清花不仅是她们的专业课老师,同时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绣传承人。韦清花也没想到,自己一介农家妇人,有一天会作为专家站在讲台上。

    因为绣花绣得好被夫家看中

    韦清花来自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跟现在不一样,她年轻时,村里家家户户的女孩都会绣花。她记得自己12岁那年“阿妈”就教她刺绣了,并且告诉她,学了刺绣你就能穿着自己做的衣服出门,要是绣得好,族人就会认为你心灵手巧,就会喜欢你、夸奖你。

    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两年后,当她穿着自己绣的盛装参加村寨里的“敬牛节”和“侗族大歌会”时,那身漂亮的衣裳让她脱颖而出,得到不少人称赞。

    她觉得,对侗家姑娘而言,刺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像是个人的一张名片,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

    甚至,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找对象也是刺绣牵的线。现在的丈夫正是在一次“坐夜”(侗族儿女恋爱的方式)中,看她绣花绣得好就“中意”了她,而他的家族正是刺绣世家。

    嫁到夫家后,韦清花如鱼得水,在婆婆的悉心指导下,她在刺绣的造型和配色方面又有了进一步提升,手艺真正达到“大成”。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服饰开始走进侗乡。比起费时费力的手工刺绣侗衣,它们更物美价廉、方便穿着,侗乡儿女们逐渐在日常生活里穿着现代服饰,只在节庆聚会时着民族盛装。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批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学刺绣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另一项同样重要的手艺——织锦,因为难度大则几近失传。

    韦清花也曾考虑外出打工,可她想,如果人人都出去打工,刺绣和织锦这些传统技艺就可能丢失,而留下来,生活虽然清贫些,却可以过上一家人团圆的生活,她选择了留下。

    有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清苦,最艰难的时候,一天中只有一餐有几块肉,甚至有时一天三餐都吃油茶泡饭。丈夫为了补贴家用,不得不住到山里以伐木谋生,一个月只能回来一次。

    但韦清花依然平静地生活着,白天种田,晚上刺绣,一如千百年来的侗族先民。日子虽然辛苦,一家人却过得安然和乐。

    “自有侗族之日起就有侗绣了。”韦清花说,“老一辈们传承了那么久远的侗绣如果断送在我们这一代手中,那不是太可惜了吗?”怀着这样的想法,她默默坚守着,也从未曾想到,终有一天侗绣的“寒冬”度尽,而“春天”再次降临。

    让侗绣更好地传承下去

    时代在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同一性逐渐让人们厌倦,本土化和个性化开始重新受到人们重视。

    2012年,二职校服装专业的老师们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当下的服装潮流不仅仅强调品牌和时尚,更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市场喜欢那些特别的,有特色的”。

    什么是特色的?她们想到广西的民族特色也许会受到市场青睐,在走访了部分民族旅游产品公司及民族服饰公司后,她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与此同时,柳州是“汽车之城”,拥有包括东风、上汽通用五菱等在内的四大整车生产基地,有没有可能把民族元素与汽车配饰结合起来?在走访了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及其合作的汽车内饰公司后,她们决定在服装专业中开设民族服饰与汽车内饰方向。

    可是开设新的课程需要专业的老师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在这时,机缘巧合下,她们辗转找到了韦清花。

    一直默默坚守传统的韦清花在当年通过层层评比,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绣传承人,同时传承刺绣和织锦两项技艺。此前,她的刺绣作品《侗族嫁衣》被送到上海世博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展示,2012年在南宁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她们家族制作的270件侗绣作品被组委会指定为国礼赠送给与会代表。

    当二职校的老师找到她说明来意后,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只要能让侗绣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样的事就值得去做。”就这样,她每个学期会抽出时间,把农活儿委托给丈夫,自己在车上摇晃5个多小时,到柳州市里去授课。

    然而,合作的一开始并非一帆风顺。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喜欢更浓烈的色彩和更具象的图形,而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的现代人则更喜欢淡雅的色彩和抽象的图案。另外,如果按照传统的侗绣绣一套衣裳,不仅人工成本太高,而且衣裳也只能作为观赏品缺乏实用性。

    为此,韦清花与服装系的老师们进行了反复调试,她们把造型设计得更为简约,同时把用线的色彩亮度降低,让对比度不再那么大。她们还把民族元素融合进一些小工艺品上,比如发卡、项链、小包、靠枕、挂饰等。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丹丹花了两天时间,制作了一个小钱包,上面绣着一只漂亮的蝴蝶,这让她很有成就感。没过多久,她和同学们的作品被老师们送到柳州创意集市上售卖,很快被抢购一空,挣来的钱她们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

    “纯手工虽然成本高,但是更精致”

    再过不了多久,丹丹就将迎来她的顶岗实习生活了。目前,这个专业方向的就业出路大概是民族服饰公司、民族旅游产品公司、汽车内饰公司等。

    与二职校长期合作的一家民族服饰公司是当地的知名企业。其负责人介绍,他们一直坚持走广西民族风路线,如今市场上刮起了复古风和民族风,他们的产品慢慢占得一席之地,在全国都有代理商和专卖店。因此,他们每年都会向二职校“订购”一些毕业生。

    另一家跟学校合作比较紧密的汽车内饰公司表示,他们目前开发的内饰产品包括靠枕、套枕、座套、挂饰等,把民族元素融入这些产品中能体现柳州本地特色,非常受市场欢迎,因此特别需要拥有民族风格设计能力的毕业生。

    然而,这些产品目前都是批量化生产,设计师只需要设计出图案,剩下的一切则由机器代劳。而丹丹还是希望毕业后能做些纯手工刺绣的工作,“纯手工虽然成本高,但是更精致,我希望把这样精美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二职校服装专业部主任吕涛表示,民族风其实一直有市场,只是需要市场细分,“比如大花袄都走上国际舞台了,当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说明民族风很难大众化,它是面对一批比较追求个性的消费者的”。

    “其实,真正的世界品牌都有本地民族特色,比如苏格兰的格子花纹,那就是永远流行。”吕涛说,未来她们在拓展专业方向时,会考虑与外部的资源合作,建设一些纯手工民族饰品工作室,定位于高端客户,“相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如今,韦清花变得异常忙碌,除了外出教学外,她在本地也招收了不少弟子。乡亲们看到她的作品又是展览,又是出口到国外,开始认识到侗绣的价值,纷纷向她讨教。两年下来,她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培训班里教学生近几百人次。

    虽然忙碌,但年近五十的她却益发神采奕奕,觉得活出了人生的价值。“侗绣服饰就是我们民族的符号,要把这个符号传承下去,这样才不会丢失自己”。

“把新疆的好东西卖出去”
创服务品牌 靠的是无私
侗绣传人走上职校讲台
不当“白领”做牧民
欢迎订阅《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