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都吉古村的一间藏族民居里,68岁的藏族老汉孙诺七林和儿子、孙女婿分别占据房间的三个角落,聚精会神地制作黑土陶。孙诺七林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靠制作黑土陶为生。
黑土陶由当地特有的红土和白土烧制,制作工艺有上千年历史,现在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制作工艺。备料、塑形、雕花、阴干、抛光、烧制,制作过程纯手工。茶罐、土锅、火盆、花瓶等黑土陶制品远销国外。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诺七林不仅有来自国内各地的“学生”,还吸引了一些美国、英国等地的人专程来学习。仅汤堆都吉古村,他的徒弟就有100多人。村子里的年轻人找孙诺七林来学习,不用交学费。他说“希望他们来学,这样,儿子、孙子这一辈人都做得好,不怕制作黑陶这门技艺会消失。这些技艺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要传承下去。”
香格里拉的藏族文化积淀厚重,民间音乐、舞蹈、手工技艺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香格里拉的自然风光固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去年,香格里拉游客达1080万人次。但香格里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香格里拉之魂!既代表着香格里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可以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精神内蕴。它们更是活的历史、活的文化。拯救香格里拉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事实上,尼西黑陶的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但香格里拉有9个世居民族,文化积淀厚重,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民族文化的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去年,在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香格里拉民族事务局在全市11个乡镇,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了调研,走访调查了一些偏远的村庄,了解彝族毕摩文化、纳西东巴文化、藏族热巴舞文化、藏纸造纸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调查发现,“搞文化的都很贫困”。民族文化传承人大多是在生产活动的间隙,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和传承,生活都比较拮据。文化传承人的队伍在减少,继承人掌握的民族文化并不系统全面。
在五境乡仓觉村,藏族热巴舞的传承人三宝,是该村热巴舞的第八代传承人。他在五境乡学校担任兴趣课老师,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将热巴舞传授给下一代。但是由于妻子常年生病、长女患有脑炎后遗症,都需要长期治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
彝族宗教活动中的祭司被称为“毕摩”,洛吉乡九龙村联办村民小组的罗金松是当地毕摩文化的传承者。在他的书柜中,仍细心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毕摩经书、毕摩仪式用的法器。周围村寨、乡镇的彝族村民,家中的红白喜事、祭祀活动等,罗金松都会前往支持仪式。
然而,罗金松患有神经性耳鸣无劳动能力,妻子患类风湿只能从事较轻的家务,大女儿患有癫痫,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小女儿正在上大学,家中只有一个小儿子是主要劳动力,生活拮据。
“由于当地年轻人继承传统文化的在减少,保护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传承人非常重要。” 一位参加调研的人士说。
另一位参加调研的香格里拉市民族事务局负责人说:“现在对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尽管在做,但还要快做。因为许多地方,特别是边缘地方的文化元素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
他说,杂散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的文化传承人由于年龄等原因,相继作古,民族文化濒危,一旦消失,后人是没有办法让它们复活的。“那将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过错,我们这一代人要向历史负责,要加快抢救民族文化的速度。”
“抢救只是手段,传承才是目的。”他说。事实上,早在2006年,当地对于唐卡艺术绘画的抢救保护,就是通过招收唐卡绘画学员,设立唐卡艺术教室来实现的。该市设置定期唐卡艺术绘画知识讲座,让学员有效掌握唐卡的绘画知识、技能,推广传播独具民族魅力的唐卡艺术。
经过此次调研,香格里拉民族事务局在洛吉建设毕摩文化展览室,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东巴文化进行文化宣传和培训。
去年年底,由政府出资,香格里拉民族事务局率队的8家香格里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及传承人参加首届上海时尚生活LOHAS艺术博览节,让香格里拉民族手工艺品走了出来。孙诺七林黑土陶工艺品也与一家上海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这些精湛的民间技艺和构思独特、制作精良的手工艺,逐渐品牌化,带动人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