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安全中心近日发布了《2015年青少年上网安全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舆论对此关注不高,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太大反响。但是,仔细阅读报告内容就会发现,这不失为对青少年和教育者的一种提醒。
《报告》显示,青少年遭网络诈骗数量同比有所上升。今年前4个月,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接到16岁以下青少年网络诈骗报案124起,较2014年同期上涨0.2个百分点。《报告》还显示,14岁是一个危险期,报案者数量从这一年龄段开始大幅增加。而16岁,是青少年遭遇网络诈骗的高发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报案量占所有报案数量的48%。
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已有近20年,报告中所提到的14岁至16岁青少年,几乎是以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成长起来的,其群体特点和文化心理都是由互联网培育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天然地谙熟互联网生态,天然地具备分辨网络言论、驾驭网络社交的能力。青少年遭遇网络诈骗,从一个角度说明,熟悉并不等于成熟的观察,更不等于有效的鉴别。
实际上,网络生活展现给未成年人的挑战,并不比十几年前网络刚普及时少,只不过由浅层问题转入了深层问题。最初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问题,可能是对网络游戏的沉溺、对色情内容的接触、与陌生人社交的危险,但现在,更多年轻人则要学会审视多样的网络思潮、甄别多元的网络社群、抵制弥散的网络戾气、练习成熟的公民表达,并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公共讨论规则、养成文明议事的习惯。接受并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其实就是互联网一代的成长过程。
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认知、社交方式,嵌入了人们的思想和知识框架,这样的生活是必然也是应然。我们不愿意看到父母、老师粗暴干涉青少年的网络生活。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所有的成年人能以朋友的态度、人文的方式关心那些身边上网的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教会他们在上网时,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教育最好不过春风化雨,日常的一次善意提醒,可能就会减少一起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一次以尊重为前提的坦诚交谈,可能就会让身边的孩子多了一点理性的判断。
如果往深里说,这种提醒、这种交谈、这种关注和关心,也是一种代际责任。当我们对网络上的谩骂、猎奇、暴戾反感时,为意见的对峙、观点的撕裂深感焦虑时,首先应该想到,要理性地自警自律,努力建构守法、文明的网络讨论氛围,还要在此基础上,将文明的议事方式、冷静的讨论态度、理性的观察能力传递给下一代。也就是说,不仅要为青少年努力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更要赋予年轻人维护一个有效率、有价值的网络公共平台的能力。这是为下一代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
塑造一代人,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让我们更多的人,都常常提醒自己一句,别忘了多关心那些上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