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食物是各地风俗文化的媒介

——访《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硕

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樊祥叙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29日   07 版)
陈硕,《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导演

    有的人生在口味清淡的浙江,却喜欢麻辣味劲的川菜,溯江一路西行,却有着两地的情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导演之一陈硕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家乡菜不一定就是他出生地的故乡菜。人们怀念某种味道,其实是怀念某段美好记忆,能承载这份记忆的食物,就能成为他的家乡菜。

    中国青年报你指导拍摄了《舌尖上的中国》中“相逢”这一集,你如何理解相逢?

    陈硕:选题本身是总导演分配的,然后让我们去选。之所以选择“相逢”,是因为我觉得相逢既能够讲到对过去的回忆,又能谈到对未来的畅想,很多故事都是相逢之后才发生的。中国人的迁徙、流动非常频繁。在异乡的人想方设法获取家乡的食材,通过烹饪手法体现家乡的味道。同时,到新的地方必然会接触到不同的食材和饮食习惯,新和旧的碰撞就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火花,这就是更真切的“相逢”。

    中国青年报在外漂泊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口味上的乡愁”,您怎么看?

    陈硕:首先,从小吃的东西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时间浸在某种饮食环境里面,你就觉得那种味道是自然的、天然的,离开后就时不时想念。其次,所谓“口味上的乡愁”,更多是一种思乡感情的体现。不过,除了一些真正的美食家或者做餐饮的人,我觉得大多数人不会为了思乡而非常执着地寻找一种食材或者一种美食。我不太认同那种因为很想家就要吃到某个东西的感情,我觉得那种感情比较局限。

    中国青年报您如何理解“家”的味道?

    陈硕:在节目中,我把家的味道概念扩大了一些,更多地在讲一种家国情怀。比如有些在新疆成长、又在新疆工作的知青,在那里经历了人生的很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知青们也让自己的人生经历多了不同的厚度,他们肯定会对当时的食物产生很大情感。很多年之后,一想起这些食物,会有一种美好的,由奉献精神、建设精神所支撑的回忆在里面。虽然在上海吃一顿正宗的大盘鸡也是一件平常事了,但是他们选择回去吃,更多的应该是通过大盘鸡,实现一种情感上的唤起。

    中国青年报家乡菜并不一定是故乡菜?

    陈硕:我觉得不一定。有些人觉得他家乡的菜不是很好吃,但是他觉得妈妈做的菜很好吃,这时候家乡菜对他来说不是主要与他的故乡口味有关,而是与他的妈妈有关。所以我觉得家乡菜是一种比较广泛的情感。某个菜品与父母手艺有关系、与生长地域有关系、或者与个人成长或读书地点有关系,都可以让一个人对在某一个时间点截取到的一种东西,留下深刻印象,对这个菜品产生“家乡菜”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家乡菜的概念并没有那么狭窄。

    中国青年报:为何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往往与文化相关?

    陈硕:人们在迁入新的地方时,必然遇到当地的饮食。你喜欢当地饮食就很有可能会接受当地风土人情,不喜欢当地饮食就有可能排斥当地风俗,食物是最直接的检验标准。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的饮食口味相容也能让氛围更和谐。比如一个四川人和一个浙江人结合,如果他们双方既能欣赏彼此的饮食,又能保留彼此的饮食,就很有可能促进他们对对方身上家乡文化的认可和包容。此时,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让人认同彼此地域风俗、文化的媒介。

83.5%受访者使用过O2O服务
88.0%受访者认为家乡菜和家乡文化息息相关
食物是各地风俗文化的媒介
气候原因使东北老人成了一支流动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