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首届“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评选表彰活动系列报道之五

检察官张敬艳:“检察工作创新是真正解决问题”

本报记者 邢婷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10日   06 版)

    一条路,检察官张敬艳整整走了30年。

    这条路上甚少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却不乏情与法的剧烈碰撞,不乏对诱惑的抗拒以及对信念的坚守。

    “路,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只要对百姓有利,就要大胆去尝试”——即将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人民检察官》有段这样的开场白。而这部电影,正是以山东省人大代表、菏泽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兼牡丹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敬艳为原型。

    30年间,张敬艳留下的足迹无不与敬畏法律、真诚待民息息相关。而百姓回馈予他的,不仅是“铁肩担道义,执法见忠诚”的口碑,还有源于基层的制度探索——“公诉三书”、“案件告知”、“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正是从这里推至山东全省乃至全国。

    问及这一路上最大的感触,张敬艳朴实作答:“我把心完完全全交给了人民群众。”

    “为了办案子,不怕丢面子”

    对一名检察官而言,公正办理一起案件并不难,难的是把每起案件都办得公正、无可挑剔。

    但张敬艳做到了。从检30年来,他先后直接或领导办理了15000余起案件,实现了“案案公正”。

    即便是2006年担任检察长后,张敬艳仍坚持在办案“第一线”。一些干警不解,认为检察长的工作重心应是宏观指导,对此,张敬艳开玩笑说:“办案是我的老本行,不能丢。”在他看来,检察长就应当亲自去啃“硬骨头”,责无旁贷。

    对工作要求严格、追求完美,是他30年来一贯的工作作风。对此,牡丹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桑丽深有体会。

    桑丽1994年入职,张敬艳时任公诉科副科长。从那时起,在桑丽眼中,张敬艳职位再怎么变,对工作之严谨,始终未变。直至今日,张敬艳仍会对年轻检察官写的起诉书、公诉意见书、辩论提纲等进行指导,不厌其烦。

    众所周知,查办贪污贿赂职务犯罪阻力大,犯罪嫌疑人常心存侥幸,一时很难突破。每到那时,张敬艳必身先士卒,干警们常劝他:“您一旦预审不成功,会丢面子的。”

    “为了办案子,不怕丢面子。”张敬艳每每作答。不过令干警们钦佩的是,还真没见过检察长“丢面子”的时候。

    犯罪嫌疑人赵某是某建筑公司经理,在被掌握证据的情况下被传唤到检察院。赵某倚仗财大气粗、关系网众多,无论办案人员怎样说服教育,都语出嚣张。而当张敬艳接手此案时,几个说情人还在检察院大门外等着见他。

    得知这些情况后,张敬艳走进讯问室,开门见山:“不管你认识多少人,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说情,我们办案凭的是证据,今天即便所有的说情人都站在咱俩面前,我也敢拘留你。”

    一语落地,刚才还傲慢地半躺在椅子上的赵某,得知面前是检察长后,急忙赔礼道歉、交代了案件具体情况。在说情人的“眼皮子底下“,赵某依然被刑事拘留。

    办案多年,张敬艳秉持的理念是,一个嫌疑人判几年并非最终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教育挽救。“挽救一个人,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村民高某因与丈夫口角,一时激动,将一瓶汽油倒在婆婆家沙发上点燃,因扑救及时,仅造成沙发等物品烧毁。公安机关以涉嫌放火罪予以呈捕,做出批捕决定后,检察院就完成了工作。

    然而,张敬艳却对案情问得极为详细:高某孩子多大?夫妻感情是否真正破裂?双方老人如何赡养?当得知10岁的孩子因妈妈被拘不愿上学、夫妻只是闹别扭后,张敬艳认为,办这个案子绝不能让家庭破裂,决定按“构成犯罪,无逮捕必要”处理此案。

    最终公开宣告对高某不捕的决定时,高某落下悔恨的泪水,当面向婆婆道歉。过后,张敬艳专门安排专人对这起案件进行了跟踪回访,检察官们欣慰地看到,孩子重返校园,婆媳关系和睦,这个家重回往日的平静。

    “让每一起案件都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让每一个当事人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让每一个干警都成为公正廉洁的执法者。”这道出了张敬艳的执法追求。

    接访“有理推定”

    在百姓眼中,这位大嗓门的“张检”不仅是办案专家,还是值得信赖的知心人。不管是群众打一个电话,还是发一条短信,亦或是通过一张纸条反映问题,总是被张敬艳一一放在心上,一时难以处理的,都被他记在手机里,解决一件,再从手机里删掉相应记录。

    倔强的农民陈某曾找张敬艳反映问题,因白天工作繁忙,张敬艳就约他晚上谈,连续11个晚上都谈到零点以后。到了第12天,陈某没有如约而至,他在电话中说:“张检,我说也说不过你,熬夜也熬不过你,我得歇歇!”

    几天后,某日凌晨两点,陈某突然发来想轻生的短信,张敬艳急忙回拨电话约他见面。他没有对妻子做更多解释,踩着拖鞋心急火燎地赶往约定地点。一直谈到凌晨四点,陈某的情绪才慢慢稳定下来。转身往家走时,张敬艳意外地发现,妻子一直在旁边默默地陪着他。

    面对接访难题,张敬艳提出“有理推定”的接访理念,在听取群众表达诉求时,首先相信群众是有理的。“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耐心和诚心来听取群众意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化解群众心中的积怨。”

    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长期超负荷工作,让四十多岁的他早早患上高血压、糖尿病、颈椎增生等疾病。他曾对媒体如此解释拼命工作的原因:“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将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张敬艳,面对家人、亲友,似乎显得“不近人情”。一日,妻子在外出差,因忙于工作,他甚至忘记接儿子放学,上小学的孩子在教室里上了一整晚自习;亲戚孩子犯了盗窃罪,张敬艳担着骂名,退回说情的钱款,秉公办理;因害怕说情,他刻意回避饭局,久而久之,张敬艳成了朋友饭局上“谁都想不起来的人”。

    不少相熟的朋友找他为案子说情,很多时候张敬艳不得不含泪解释:“我也是人,不是神。”

    “因责任难圆小爱,因责任担当大爱。”牡丹区检察院首批人民监督员、二十一中校长李香凤由衷感慨。

    检察工作创新不是作秀

    连续9年,在牡丹区的人大会议上,张敬艳做的检察工作报告堪称“亮点”。“听张检今年讲什么”,成为不少人大代表的例行期待。

    梳理这9份报告,最大特色就是新意频出:中国梦、污染问题……报告中可一窥当年的热词。每一份报告,均多次征求代表委员意见,最多的一次修改了54稿。在牡丹区人大代表、菏泽律师协会副会长侯永宾看来,“现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给他,不足为奇”。

    新时期下做好检察工作,用心比认真更重要。张敬艳提出“天天谋创新、月月有创新、年年出精品”的工作理念,创新了“公诉三书”、“案件告知”、“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等70多项在山东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工作经验。

    “检察工作的创新,不是作秀,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检察工作的发展规律,否则总是穿旧鞋、走老路,还能发展什么?”张敬艳说。

    敢于“吃螃蟹”的张敬艳注定需承担创新的代价,而其中最大压力,来自身边人的不解。

    由牡丹区检察院最早在全国探索推行的“刑事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刚推出时,曾遭遇诸多非议。

    桑丽回忆,张敬艳提出这一制度的背景是一起刑事案件:苏某因家庭琐事将妻子杀死,被捕后,6岁女儿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在张敬艳看来,犯罪嫌疑人家属也是受害人。

    2008年3月,他提议该院成立了“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家属、被害人救助中心”,既救助被害人,又救助嫌疑人家属。桑丽回忆,当时争议很多,甚至自己也有疑虑:会不会引发被害人及亲属的不满,继而引发不稳定因素?

    “事实证明,如今这项制度成为检察机关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制度,而我们看待这一制度的态度也更加理性平和。”桑丽说。

    在基层走访时,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张敬艳创新了走访群众“不拿杯子、不擦凳子、不说空话”的“三不”工作法,便于年轻检察官们与群众真正交心。

    30年来,最初只有高中学历的张敬艳靠着勤奋钻研,取得了在职研究生学历。他积极探索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发展规律,先后十几次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全国基层院检察长培训班”上授课,赢得了广大学员一致认可。

    “您是一面真实的镜子;沧海的一滴水;却体现了人民检察队伍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一位律师致张敬艳的《检察官颂》,或许可以视作对其法律生涯最生动也最真实的描摹。

检察官“解密”迷途青少年内心世界
香港青年学子近距离感知西部“法治之变”
检察官张敬艳:“检察工作创新是真正解决问题”
搭建创业教育三大平台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