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2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上海理工大学首期创业班揭秘——

哥们儿姐们儿创业折腾记

本报记者 崔玉娟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12日   04 版)

    上海理工大学第一期创业班合影。刘东/供图

    6月18日,一场特殊的宣讲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宣讲会从下午4:30开始,一直到晚上7时结束。这是一场关于该校创业班招生的宣讲会,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满琳已是第三次办这样的宣讲会了。

    这一次,吴满琳有点激动——2009年第一届创业班中的很多毕业生陆续来到现场。今年是这届学生毕业第三年。把创业方向作为第一专业,在上海甚至全国的高校中,也鲜有听闻。2009年,上海市教委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试点探索创业教育的相关制度,上海理工大学率先把创业作为第一专业,面向即将升入大二的学生单独招生。

    彼时,惊讶、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2012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有1/3的学生选择创业。但是吴满琳始终认为,要看第一届创业班的效果,至少需要3年时间。3年过去了,28个毕业生中,已有20人创业。

    毕业3年,他们经历了什么,如何走上创业的道路?中国青年报记者带你走近这个群体。

    剪不断理还乱的创业缘

    聚焦——

    谢小凡:男,创业班中年纪较小,初次创业以失败告终,现在第二次创业中。

    倪张骊:女,首期创业班七名女生之一,大学三年级开始创业,现在还保留着每晚操场跑10圈的习惯。

    与谢小凡的第一次碰面,是在上海五角场附近大学路的一家创业主题咖啡厅。楼上,法律专业人士正在就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给创业者答疑解惑。演讲者激情四射,听讲者热情洋溢。

    这样的场面对于谢小凡来说并不陌生。第一届创业班开班不久,创业班的同学就成了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他们接受的训练、上课的方式、被激发的热情,使他们成为象牙塔里特立独行的一个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路演、创客等语汇,在当年还是那样新鲜、陌生。

    谢小凡,1990年生人,是创业班中年纪较小的一名同学。2008年,他从福建厦门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专业。

    谢小凡是独生子,父亲是高校教师,母亲在街道工作,家庭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型。大学毕业后,谢小凡选择在一家国企就业,工作两年的积累和同事的肯定,让谢小凡坚定了趁年轻出来试一试的决心,“选择在结束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后出来创业”。

    2014年9月,谢小凡组建团队,开始运作一个关于大学生入职前教育的项目,他本人4个月中投入3万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2014年年底,谢小凡重新组建团队,创办公司,通过开发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开展校园活动的线上发布、浏览、宣传和签到,以及卡券发放等活动。

    事实上,2012年毕业时,创业班的很多学生并没有像旁观者期待的一样,“顺理成章”地走上创业的道路。有人选择就业、有人选择当兵、有人中途退出出国留学,只有9人是主导创业或者参与创业的。但是,他们的命运,从大学开始,就与创业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期创业班只有7名女生,上海女生倪张骊是其中之一。大学三年级开始,倪张骊和创业班的另一名同学唐蒋超就开始了创业之旅,做起了一个猎头公司。

    猎头公司竞争激烈,特别在传统行业中,新创公司、尤其是大学生创立的公司,很难介入。倪张骊和她的伙伴选择专注于互联网游戏行业。大学毕业后,由于公司业绩尚可,倪张骊和唐蒋超等合伙人就专注于公司的运作。

    那个时候,倪张骊常常夜里一点钟工作,因为他们要挖的人要么白天工作紧张,要么公司管理严格。“投入进去,不觉得累”。现在提起创业时的工作状态,看上去柔弱的倪张骊并不觉得苦,但是父母觉得,这太苦了。

    倪张骊坦言,她当时的收入比起去大公司工作的同龄人不算少。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另外一名合伙人在一年多之后退出,公司资源、客户等受到巨大影响,这个公司还是以失败告终。

    之后,唐蒋超参与到朋友创办的另一公司中去,但是天天与倪张骊生活在一起的父母还是觉得女孩应该去上班,做一份正经工作。不久,倪张骊到一家私企做人事工作,后来又到一家国企做服务质量管理工作。

    记者见到倪张骊是在某大学操场。她每晚都到操场跑10圈,这个习惯,创业班的很多人都保持着。

    龙燕春,一个瘦弱的广西女孩,她把房子租在一所大学旁,她喜欢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也保持着每天早上6:30到操场跑步的习惯。“跑步让我保持一个好的状态,给我信心”。

    龙燕春出生在一个贫困农家,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拼命念书、拼命考试”,这是龙燕春对童年时光的记忆。考入上海理工大学,在龙燕春的家乡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没太多想法,就是想找一份工作,留在上海”。

    创业班邀请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创业者作为客座教授,给学生授课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机会。因为一名导师来自麦德龙的缘故,龙燕春得以进入麦德龙公司实习。在那里,她做团购专员、做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领域,龙燕春从零基础做起,她用qq跟电商沟通、跟客户沟通,不懂就现学现问,网络虚拟空间反而帮了她。半年之后,当她跟客户见面的时候,已经做成了很多成功案例,客户压根儿就想不到她其实才刚刚起步。

    说起这些收获,龙燕春每每暗自窃喜。

    后来,龙燕春在麦德龙的领导带她去了海尔日日顺,海尔日日顺的领导又带着她跳到了互联网公司到喜啦。这个时候,龙燕春的年收入和同龄人相比,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她没有考虑买房,而是在还清助学贷款后,把一部分存款投入朋友的创业项目。创业的梦想始终萦绕在她心头,“一步一步来”,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在创业这条路上走得更稳健。

    刘东、彭壮、林永任……他们也在或就业、或当兵后,再次走上创业之路。中途退出创业班出国留学的牛黎栋在国外毕业后,也参与了一个华人研究生的创业公司。一直坚持创业的梅腾、卯申宝、段毅钧,则把公司做得越来越大,有的业绩翻番,有的拿到投资,有的拒绝了投资。

    未来:基因决定圈子

    聚焦——

    梅腾:大四开始创业,他的创业团队叫“喜腾腾”。

    卯申宝:在学校时便涉足传统的餐饮行业,现在他和同学们组建了59store团队。

    现在,喜腾腾团队已经将外币收藏零售做到了几乎淘宝最大。2013年,公司销售额是560多万元,2014年是1200万元,今年预期也不会差。

    2011年12月,也就是大四上学期,喜腾腾团队创始人梅腾创办了这个公司。大学时期,他就尝试过在桶装水上做广告的业务,这个项目的团队是创业班的同学,“那时我们是大二的学生,管理上欠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团队凝聚力不够”。

    经过几年的创业经历,梅腾对创业团队的认识是,管理要有一个核心,“大二那时候没有核心,谁也不服谁”。

    对于梅腾来说,他认为,创业的能力未必是能教出来的,但是管理的能力是可以教的。

    于是,爱好钱币收藏的梅腾要做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事情——外币收藏品的零售,这样“我话语权更多一些,可以主导这个项目”。最初,梅腾与创业班的同学陈运义,以及以前同专业、同寝室的同学一起,投入2.2万元,创办了这个项目。

    最初,他们把学校宿舍当仓库,后来又在外币市场附近找了一个房子。

    曾经有半年多的时间,梅腾进货的老板让自己的孩子也参与到这个行当里来。那段时间对梅腾的团队来说,是比较艰难的,因为他们没有一手货源,而淘宝是一个比价的平台。

    梅腾只能在服务质量和销量方面突破。经历了3个月的严寒期,梅腾和团队决定不再依托国内的货源,向国外的货源拓展。

    这个时期,又有一名梅腾的高中同学成为合伙人。

    后来,一名合伙人退出,梅腾在寻找新的合伙人时,首先想到了创业班的同学。

    “从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方面看,我们觉得刘东能胜任合伙人关系。”梅腾说。而对于刘东来说,创业的种子也在工作中渐渐发芽,他并没有犹豫太久,就加入了团队。

    至于辞职创业对父母“先斩后奏”,刘东说,其实与亲人做好沟通,处理好创业与家庭的关系,也是创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刘东说服了父母接受他创业的事实,同时得到了他们物质上的支持。

    找到好的团队,是创业者和投资人最看重的。创业班一期毕业生的几个项目之所以失败,大多也是因为团队的原因。

    相同的经历、3年的朝夕相处,让创业班的同学相互影响、开诚布公,在倪张骊看来,这是最大的收获。

    大三上学期,客座教授、班主任张俊明提出徒步训练。最初的计划是徒步两天,向着江苏方向,走到远郊,后来调整为通宵徒步到吴淞口看日出。几个班委沿途踩点好几遍,包括哪里有厕所,这么多人,沿途会不会有警察管等。

    那天一开始,大家欢歌笑语,很欢乐,但是走到凌晨一两点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疲惫状况。

    长时间走路,倪张骊的脚疼得几乎不能动,男同学就搀着她走。搀她的付洪壮容易犯困,倪张骊就负责看路,付洪壮负责“行军”。

    最终,大家都达成了目标,在黎明时走到了吴淞口。

    这样的训练,起初同学们都质疑:“这跟创业有什么关系?”但是,几年过去了,一个现象正在凸显,创业班的同学在几年的分散过后,又在慢慢聚拢,小圈子正在形成。

    最近,创业班毕业生彭壮辞去某企业总裁助理的工作,加入到卯申宝的59store团队,创业班毕业生李广英也是其中一分子。这个团队日前拿到了3000万元A轮融资。

    卯申宝在学校时便涉足传统的餐饮行业。他所在的创业团队看到同学们夜宵时间购买零食的需求,创办了59store夜猫店,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送货到寝室的服务。

    在卯申宝看来,优秀的创业者是有磁场、有吸引力的,而且这种吸引力是天生的。选择创业伙伴就像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一样,价值观趋同和信任度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经过长期磨合,就会被互相同化。但如果两个人从一开始并不是相互认可,考虑问题也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那样走着走着就会不欢而散。

    谢小凡第一个创业项目的失败,他认为原因就在于此。

    2014年9月,谢小凡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是给大学生做入职前的培训,并没有太多的同学认可。他通过社交工具,认识了一些传统培训圈的朋友。除了谢小凡外,其他4个人都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但是,由于沟通、合作的方式问题,团队不欢而散,项目告终。

    第二个项目,做校园活动的移动端发布,创业班同学唐蒋超很认可谢小凡的这个项目,决定从另外一份工作中抽身,全力与谢小凡一起推动这个项目。

    但是,另外一个现实情况是,创业班的同学意识到,自己做管理、做销售都有过相应的训练,按照吴满琳的话说,学生学会了看事、看市、看人,能找项目、找圈子、找钱、找人。可是一旦涉及专业领域,短板就比较明显。因此,创业班学生的创业圈子,还要很多专业人才力量的加入。

    经过一年多的合作之后,梅腾的创业团队整体搬到深圳,而刘东留守上海。同时,他集中精力在做的是钱币文化的发掘和包装。

    “每一种钱币都是国家文化的集合,囊括了很多故事、名人、历史,通过策划、包装、营销,打造成文化创意的礼品,就会增加钱币的附加值,受众更广。”刘东现在已经相对独立于梅腾的团队,现在两者的关系是,刘东是梅腾团队的合伙人,梅腾也是刘东拟开展的新项目的股东。

    刘东正在组建团队,面对新的项目,专业人才成了刘东重点寻找的合作伙伴。

    一个共性是,虽然毕业仅3年,创业班的同学从学生时代开始,都或多或少地有过几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在梅腾看来,创业班加固了、坚定了他们创业的想法。而谢小凡已经在新的项目上投入了真金白银,他和唐蒋超,还有3个IT相关专业的师弟,将会“投入所有的精力,破釜沉舟”。

哥们儿姐们儿创业折腾记
创业的本质是一种向上的心态
创业班学子眼中的创业班:不是教创富 是育“精气神”
希望工程为什么开始关注乡村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