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如果对“傻大妞”花木兰太认真,你就输了

章正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15日   02 版)

    80后女笑星贾玲最近很郁闷,她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节目《木兰从军》小品中,运用调侃的方式,将花木兰演绎为“傻大妞”的形象。河南虞城县“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写了一封公开信,认为这一节目伤害了木兰故里人民的感情,要求贾玲道歉。

    虞城县高调反对“恶搞木兰”,看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实际上犯了基本的逻辑错误——把喜剧与历史等同起来。

    花木兰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其记载最早出现于北魏民歌《木兰辞》中,也就几百字而已。而明朝万历年间《四声猿传奇》一文中,赋予木兰“花”姓,增添了战争结束后木兰嫁给了王郎的情节。新中国成立后,豫剧推出了《花木兰》。1998年,迪斯尼推出了动画片《花木兰》。花木兰的故事随着历史变迁不断丰富,已形成一个故事谱系,只是艺术不等同于史实。

    喜剧通常会运用恶搞的表演方式,但不能由此推断这一小品恶搞有罪。正如《娱乐至死》一书的观点,当下社会已成为娱乐化的社会。可这一社会趋势,谁也逆转不了。运用喜剧的方式对传统故事进行再加工,即便有些调侃也无伤大雅。毕竟,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是歪曲历史,有点上纲上线。如今社会压力这么大,贾玲的表演让年轻的观众笑一笑,缓解一下压力,本无可厚非。如果对喜剧太认真,你就输了。

    当然,看完《木兰从军》全部表演,就知道贾玲的调侃并非没有深度,反而也有严肃的主题——“吃亏是福”。从这一点来看,花木兰“傻大妞”的形象与《士兵突击》中对许三多傻和憨的描绘一样,并不是为了抹黑主人公,而是为升华主题做的铺垫,给观众传递的是正面的价值观。

    舆论对待贾玲的争议也折射出一个问题——社会应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创新。社会舆论经常会有矛盾的心态:如果年轻人创新少了,就会觉得他们暮气沉沉。一旦年轻人创新“玩出花样”,很多人却并不认同,认为他们是在“瞎搞”。比如,TFboys组合在唱歌上创新,被评价为“听不懂”。从这一点而言,社会对年轻人的创新并不宽容,甚至存在偏见。

    于是,就产生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一方面会抱怨春晚节目没什么创新,另一方面对年轻人的创新并不认同。其实,在很多年轻人眼里,贾玲《木兰从军》节目,比一些中规中矩的春晚节目更有趣。对此,抛开审美的差异,社会不能总是批评他们,反而要感谢这帮年轻人每天绞尽脑汁,在做文化产品的创新。从敬业的态度上,他们理应受到尊敬,而不是动辄被指责。

    类似贾玲受到争议、动辄让年轻人道歉,不免让人感觉这个社会有一颗“玻璃心”——实在太敏感了。与其让年轻人道歉,不如说服年轻人,给年轻人指出哪里不合适、应该怎么样改正。唯有如此,才能让年轻人心服口服,也更有善意、理性和建设性。

全面放开二孩:请兼顾当下性与前瞻性
被冲抵成“绿豆”的民众权利还有多少
公务员这个职业并没有特殊到哪里去
大学生创业不能止步于“送外卖”
大学生创业最爱“送外卖”有何不可
如果对“傻大妞”花木兰太认真,你就输了
大学不该只是“论文中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