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广西南宁社区干部谢华娟十多年贴心服务表达心声——

“少数民族同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本报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韦颖琦 薛瑞环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4日   05 版)

    谢华娟(左)到维吾尔族群众家走访谈心。资料图片

    “出了火车站就找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谢华娟帮忙。”在前来广西南宁的维吾尔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打工者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今年47岁的谢华娟是南宁市西乡塘区中华中路社区党支部书记。中华中路社区距离南宁火车站只有几百米,所以这里成了新疆、甘肃等地许多少数民族打工者来到南宁的第一个落脚点。中华中路社区仅0.6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内居住着汉、壮、维吾尔、回、苗等15个民族的居民,社区总人口3084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社区总人口的30%。

    “我是社区的服务员,少数民族同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为他们服务我义不容辞。”在社区任职的10多年来,谢华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她从不退缩”

    今年74岁的申凤秀是中华中路社区里的退休老干部,作为社区元老的她一路见证了“小谢”的成长。

    2004年谢华娟刚调到这里做社区主任时,社区流动人口众多、卫生环境差、管理混乱、本地居民排外等问题都让她感到巨大的压力。

    社区里不时会传出这样的声音:“别的社区都是男主任,也不一定能干好,她一个女人能行么?”

    谢华娟清楚地记得,2004年9月,中华中路社区搬来了一批新疆小伙子,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导致他们与本地住户之间摩擦不断。申凤秀看出了谢华娟内心的“紧张”,就和社区其他几位老干部多次鼓励她。

    后来,申凤秀和一批社区老领导一次次被这个内心很强大的女人折服。“小谢胆大心细,办事用心用脑,遇到需要处理的事情,她从不退缩,最终也总能妥善解决”。

    一次,两位维吾尔族小伙子因为摊位问题发生纠纷,最终引起两群人的对峙。晚上8点多,正在办公室加班的谢华娟,听到外面的吵闹声,立刻跑了出来。两伙人手上拿着铁棍打算“干架”,气氛十分紧张,旁边的居民在一旁围观,谁也不敢上前劝阻。

    谢华娟一把拉出绑在一起的一辆三轮车和两辆自行车,正好把两群人隔开。“我也不知道当时自己哪里来的牛劲”,她抢过其中一个人手中的铁棍用力敲打着铁栏杆。在办公室陪着谢华娟加班的女儿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吓得哭了。

    “我是社区书记,你们有什么事情跟我说。都是自家兄弟,出门在外,为一点小事伤了和气,多让人笑话!”谢华娟的挺身而出,让双方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第二天,谢华娟私下里听说,双方并没有完全消气,他们为了不让“谢书记为难”,说要另找地方大干一场。为了让双方彻底解开恩怨,谢华娟还找来45岁的图尔贡江·提赛伊迪作为双方的调解员。在社区已经居住了10年的图尔贡江·提赛伊迪是外来维吾尔族同胞心目中的老大哥,在他的认真劝导下,双方最终和好如初。

    心细的“管家婆”

    说起谢华娟的心细,身为社区活动骨干兼楼栋组长的刘奶奶深有感触地说:“民族兄弟想到的事情,她都能想到,民族兄弟想不到的事情,她也替他们想到并做到了。她把民族兄弟当自己人,民族兄弟把她当‘暖心人’。”

    2006年,谢华娟发现社区里有一位回族老妈妈经常闷闷不乐。她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老人的两个儿子年轻时因为跟人打架被抓,出来后找不到工作。谢华娟就主动做两兄弟的“担保人”,四处询问用工单位,最终帮他们联系到当保安的工作。现在,两兄弟都做到了单位保卫工作的管理层。

    谢华娟心里还时常挂念一个已经跟父母回到新疆大半年的漂亮的维吾尔族小女孩,“茹柯椰木走的时候,在学校已经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交流了,有时还当父母的‘小翻译’”。原来,7岁的茹柯椰木到了上学年龄,却经常在社区里一个人玩耍,这让谢华娟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谢华娟在走访中了解到,茹柯椰木是因为语言和饮食方面不习惯才退学的。谢华娟通过多次与教育局、学校沟通,终于让小姑娘再次进了学校。虽然小姑娘的爸妈要求不高,只期望孩子“会说汉语就行”,但谢华娟总是很认真地鼓励小姑娘要好好学习。

    谢华娟发现社区里的维吾尔族孩子牛奶不够喝,打听后知道他们在附近很难买到清真牛奶,于是她就专门跑到社区附近的一家超市,跟店长商量多进一些清真牛奶。为了让维吾尔族同胞在南宁找到家的感觉,谢华娟鼓励维吾尔族同胞把自家的古尔邦节办起来,她不但帮忙买来食材,还主动走进队伍里,跳起极不熟练的新疆舞……

    最让维吾尔族同胞意外的是,谢华娟还给他们搞来了一台电脑。谢华娟有一次值班发现,有几个维吾尔族小伙子晚上回来得很晚。谢华娟问了才知道,他们去网吧下载新疆歌曲了,“因为摆摊时要用”。没过几天,维吾尔族同胞们就看到谢华娟从市民委那里帮他们申请了一台电脑。为此,谢华娟还专门在社区办公室二楼腾出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放置电脑。大门是维吾尔族同胞自己设计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门口贴的牌子上面分别用汉语和维文写着“温馨之室”。每逢下雨天,这个小房间就成了新疆同胞最爱去的地方,“他们经常四五个聚集到一起来这里下载一些维族歌曲,跟远在新疆的家里人视频聊天,或者看一些维文电视剧”。

    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谢华娟说:“每年中秋、国庆前后,很多维吾尔族同胞会趁着农闲举家来到南宁销售葡萄干、核桃等,待到来年三四月再回家乡种地。”新疆距离广西4500公里,维族同胞返乡时需要在郑州转车,坐火车要四天五夜。由于路途遥远,谢华娟放心不下,总会打好几个电话问他们到家没有。

    送别的场面对于这位在火车站旁边的社区工作多年的谢华娟来说再寻常不过,可每一次送少数民族同胞上火车她都忍不住流眼泪。

    “忘记拍照片了,今年一定要拍!”谢华娟舍不得那些已经回家乡的少数民族同胞们,舍不得她口中说的“自己人”。

    在中华中路社区二楼办公室,一进门就看到对门的墙上写着的民族政策,进门右手边的墙面上也挂满了少数民族居民活动的照片。为了节省空间,谢华娟把各民族同胞活动的照片做成了一幅幅可以推拉的卷帘,一面墙可以当几面墙用。“我担心他们以后回来看不到自己的照片,就特意去做了这样一个卷帘,来的时候就放下来给他们看。”谢华娟说,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兄弟,出来打工都不容易,她希望让他们在南宁感受到家的温暖。

    订维语画报、拜托附近的便利店多进一些清真食物、帮新来的年轻人安排旅游……谢华娟记住了每一个少数民族同胞们不经意间提出来的小心愿并帮他们去完成,始终亲力亲为。

    “我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的。”这位每天忙着服务群众的社区“管家婆”几乎把社区办公室当成了家,而她自己的小家却总是被排在后面。在女儿需要妈妈帮忙辅导功课,需要妈妈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时候,一心想着服务群众的母亲总是缺席。“我对她们感到很愧疚……”谢华娟的眼里涌出了泪花。

本报记者 谢洋 通讯员 韦颖琦 薛瑞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4日 05 版

“少数民族同胞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把这扇窗户推开,闯荡一下外面的世界”
父亲,请接受这一杯酒
无标题
青海:花海醉游人
宁夏:沙漠黄金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