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首档乡村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新版首播

贫困村第一书记非诚勿扰求“牵手”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4日   12 版)

    第一书记张杨(右)与村支书介绍产业

    《第一书记》摄制组在贫困村拍摄

    从立门村到宁明县要坐1个多小时的汽车,从宁明县到南宁市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2个小时,从南宁到北京要坐3个小时的飞机,从首都国际机场到位于北京丰台区的《第一书记》录制地点还有40公里车程……日前,国家级贫困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寨安乡立门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以下简称“第一书记”)张杨,就这么来到了广西卫视中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第一书记》的录制现场。

    没有化妆,没有台本,穿着平常衣服的张杨,是带着全村2028人的希望来的。他要在这档电视节目中推销村子里正在进行的脱贫项目,希望节目现场的企业家们能与他“牵手”成功。张杨并不是第一个上电视的“第一书记”,该栏目从2014年2月开播至今,已经有70多名国家级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陆续“抛头露面”,充当村子的推销员。从今年7月起,节目全新改版,他们将走出广西,来到北京。如此“高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汽车能开到的村子,需求还不那么迫切

    《第一书记》制片人梁家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节目由来是广西的“第一书记”政策。从2012年起,广西选派了3000名机关干部到广西最贫困的3000个村庄,担任村党组织的“第一书记”,任期两年。他们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让村子尽快富起来。广西电视台恰好也选派了3个“第一书记”。他们下村后发现,村子的需求各不相同,而社会的帮助力量其实也非常强大,缺乏的是两者之间的沟通。于是,一档专为贫困村和社会力量服务的公益节目“非诚勿扰”诞生了。

    节目的形式可说十分简单:“第一书记”带着当地的扶贫项目来到节目现场演讲,然后播放一段节目组在当地拍摄的VCR,再由现场的爱心企业——或者称为“boss团”,提出发展意见或者直接进行捐助。

    然而,节目背后的制作过程却着实不简单。梁家鸿说:“我们内部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凡是车能开到的村子,都还不足以进入节目的视野范围,因为在大山里面有更多需要帮助的村民。”于是,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由“最老”的80后梁家鸿带队,因为不通车,只能肩扛手提着摄像机翻山越岭进村。经常早上8点出发,花一个半小时翻越第一座山,再花一个半小时翻越又一座山,11点到村子,拍摄完,再翻出来。

    就这样,截至2014年年底,《第一书记》节目组翻山越岭,累计13.14万个小时,行程17.52万公里,走访了50多个国家级贫困村。现在,拍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广西的“第一书记”,贵州、四川、湖北、云南等地的贫困村村官,只要有脱贫项目,都有可能上节目。

    梁家鸿介绍,《第一书记》第一是办给农村观众看的,可以给他们一个脱贫致富的参考;第二是办给社会爱心力量看的。梁家鸿回忆,节目刚开始在广西录制的时候,每场要求100个不重复的企业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3个月后节目有了知名度,100个名额还供不应求。“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广西资源毕竟有限,我们想要提升,所以今年7月来到北京录制,每期请10个左右北京的企业家来现场指导。”梁家鸿说。

    是真人,不是秀。拎着鸡蛋、蘑菇就上电视

    关注乡村非遗保护的刘煊岐是《第一书记》的忠实观众,每期必看。“且不说节目本身如何,至少它扶持村民创业,农村最弱势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就很好。”

    梁家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尽管我们会给书记总结一些标签,像‘警官书记’,‘老师书记’、‘蘑菇书记’……但我们的节目是‘真人’,不是‘秀’。说人话、做人事,是我们选人的标准。”

    于是,在节目中,经常能看到“第一书记”们拎着一篮土鸡蛋、拿着几捧蘑菇、端着一盘现烧的当地特产“鸭嘴鱼”,就上了台。这不是演习,没有台词,没有彩排,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一个个都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本来就是每天在我脑子里过的事儿。”张杨说。

    “第一书记”的年龄一般在30~50岁之间。这次在北京参加录制的“第一书记”张杨,大概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他,今年只有28岁。张杨从小在北方城市长大,却一毕业就志愿来到广西,在南宁没工作两年,又主动申请下了村。

    尽管是“第一书记”,张杨仍然是个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用着iPhone6手机。他有些腼腆地说:“一直想要一款苹果的手机,但舍不得买。后来手机摔烂了,媳妇攒钱送了我一个当生日礼物。”不过,只要一说到立门村的事儿,他立刻成了最称职的推销员。

    “我们村有2028人、515户。我们村是边境村,村委会距离中越边境线不到两公里。我们村有一个北山边贸互市点,享有从越南进口木薯片的税收优惠。今年1月,离我们不到40公里的宁明县爱店口岸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这对我们村是很大的发展机遇,我们的互市点(我国边境地区居民和对方国边民可进入互市贸易区/点从事互市贸易——记者注)也将相应地增加进口商品种类、扩大进口规模……”张杨滔滔不绝。

    张杨说:“我上电视没有任何顾虑,在这个位置就要多做事。村民觉得我是名校大学生,什么都懂,其实我也是从头开始。”相比于大多数村子靠发展特色农业致富,张杨想得更远。“我们正在筹建一个边贸合作社,希望逐步将村民从提供边贸劳务服务的搬运工,变成互市贸易的主体。同时合作社还准备打造一个货物转运站,建成后将成为集仓储、运输、饮食、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边贸服务平台。但由于是山区,涉及推山填沟的大工程,希望能得到社会力量的帮助,不仅是资金入股,还希望指导我们如何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合作社。”

    立门村的村民们也没有“等、靠、要”,他们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已经有100多名村民入股,筹了100多万元。“将来合作社如果营利了,就可以赡养村里的孤寡老人、给大学生交学费……”要上台了,采访不得不结束,张杨恋恋不舍地说:“我还有很多没说完呢,等我录完咱们再聊。”

    节目不是“一锤子买卖”,村子有进步,就看得到希望

    梁家鸿认为,对那些没上电视的“第一书记”来说,节目第一是借鉴,第二是监督。“隔壁村的‘第一书记’这么有作为,我也不能懒政。”

    梁家鸿坦言,节目最初也遇到过怀疑:“有一部分人有顾虑,觉得电视扶贫会不会有‘高级黑’的嫌疑——居然还有那么多贫困村,村民过着那么苦的生活。我们就给他们做工作:为什么要派驻‘第一书记’,就是因为穷啊,有因才有果,而且节目也在客观报道扶贫工作已取得的成果。最终目的在于展现第一书记实实在在作出的贡献,动员全社会力量帮扶。一名县委书记看了录制后,感叹‘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回避贫穷’。”

    《第一书记》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节目组会对村子做回访。开播一年半来,他们得到了来自广西各地的不少好消息:第1期节目的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加显村“第一书记”庞雪,她寻求帮助的山银花项目已经得到爱心企业的帮助,山银花基地正在建设;第3期节目的贺州市昭平县仙回瑶乡茅坪村“第一书记”黄红熙,她带来的甜茶项目已由清华大学广西总裁班负责投资;第39期来宾市忻城县遂意乡弄尧村“第一书记”吴大平、黄维春,得到邮政储蓄广西分行的贷款和爱心企业捐款,用于当地发展黑山羊养殖……

    《第一书记》每周五晚播出,这是全国卫视必抢的黄金档。梁家鸿坦言:“没有明星、没有娱乐,节目的收视率仍能稳定在中等,不能说很好,但一定会做下去。扶贫是很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年半时间内就彻底脱贫致富变成小岗村。但只要和上节目的时候相比,村子有进步,就看得到希望。”

    7月17日,“广西扶贫创业产业发展联盟模式推介会”在南宁举办,这是广西百色市德保县敬德镇雅里村“第一书记”沈民选参加《第一书记》节目后创办的,得到了300多家企业的响应。现在,作为联盟试点的德保黑猪项目已经启动,将带动当地500家农户、2000多人脱贫致富。这个从北京大学毕业的小伙儿“野心勃勃”:“1年内,将形成产业链企业的生态圈;2年内,把生态圈形成模式和管理体系,开始往其他城市推广;5年内,广西范围内形成联盟。”

    《第一书记》节目的希望、“第一书记”们的希望、村子的希望,大概就在这里。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4日 12 版

贫困村第一书记非诚勿扰求“牵手”
草根诗人余秀华:生命恐慌一直存在
编剧不死,原创仍是最好的IP
真人秀要“去明星化”
《大圣归来》逆袭
“点染紫禁城”受热捧
央视动画被判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