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那里有我们一生牵挂的维吾尔族亲人

——记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库尔勒维吾尔语实习基地

孙利波 黄宝峰 王建英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4日   01 版)

    “我的毕业分配意向是去巴州军分区,一生守护我的维吾尔族‘家人’。”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毕业分配会现场,来自陕西省的学员李鑫钰主动选择了边疆民族地区,因为那里是他语言实习的地方,还有他牵肠挂肚的维吾尔族亲人们。

    1998年,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创新教学模式,在新疆库尔勒市维吾尔语中心方言区设立民族语言实习基地,每年组织维吾尔语翻译专业学员入住维吾尔族群众家庭,进行3~6个月的语言实习,以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朝夕相处的日子,学员们在学习维吾尔语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帮助各族群众摆脱贫困,以实际行动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稳疆兴疆和民族团结的生力军。

    “家里的达达、阿娜就像我们的好教员、好导师”

    皓月当空,寂静的阿拉多尕村忙碌一天的村民大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吐尔逊·木沙家里的灯却还亮着。刚收拾完桌子,吐尔逊和老伴哈拉古丽就开始给汉族儿子余博、宋洪宝辅导维吾尔语。

    “我用维吾尔语把‘我们到库尔勒去’写成了‘我们将去库尔勒’,过去时弄成了将来时,幸亏有细心的达达、阿娜(维语意为爸爸、妈妈)给我纠正。”学员余博挠着头说,“达达、阿娜忙完家里的农活后,不管多晚、多累,都坚持检查我们的日记,像教员一样,讲评一天的实习情况。”

    “在维吾尔老乡家里,有着天然浓厚的语言环境,学员面对面地向‘家人’学习维语知识,学唱维吾尔语歌曲,学跳维吾尔族舞蹈,学讲维吾尔语故事,维吾尔语实际应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院长桑军说。

    学员肖心舒在吐尔娜汗家里实习。一次,阿娜用维吾尔语让他去取两个小碗,他迟疑半天拿来两根大葱,阿娜哭笑不得,一看就知道他理解错了,随即反复给他讲解大葱与小碗的发音区别。

    吐尔娜汗老人的汉语不是很好,但从那以后,年过花甲的她每天都坚持学汉语,一边忙手里的活儿,一边收听维吾尔族小学生学汉语广播节目,嘴里还不时念念有词。“我每学一句汉语,就会对应着教你一句维吾尔语。”她对肖心舒说。

    学员周恒口语水平差,在哈拉玉宫乡中心小学当汉语教师的“阿卡”(维吾尔语意为哥哥)哈斯木,专程赶到库尔勒市,花了200多元买了一台录音机,每天对着小学汉语课本,逐字逐句翻译成维吾尔语,用了8天时间将整整一本教材录制成维吾尔语版有声读物。

    之后,一有空闲他就让周恒戴着耳机听,照着录音读,还隔三差五进行考核。一个月后,周恒的口语突飞猛进,连专业教员狮艾力都赞不绝口。

    “家里的达达、阿娜就像我们的好教员、好导师,不仅教会了我们维吾尔语,还帮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民族风俗和宗教文化,真的发自内心感谢他们。”一名学员说。

    “这些兵儿子给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搬进新家那天,前来道贺的乡亲在阿拉多尕村村民艾孜孜·艾拜依家院子里载歌载舞。窗明几净的两层砖瓦房,不仅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还通上了天然气。艾孜孜·艾拜依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么好的楼房,我自己花了4万多元,政府给补贴了3万多元。”

    过上幸福生活,艾孜孜·艾拜依忘不了一群人,那就是在他家里实习的“兵儿子”。“他们文化程度高,让我及时了解到国家那么多好政策,现在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给梨树浇水有补贴。好政策多得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

    学院政委袁汉军介绍说,每逢党的重要会议召开、重要理论出台、重要讲话发表、重要政策颁布,学员们都会自觉向维吾尔族群众进行理论宣讲,以乡音传党声,用乡情释国事,让维吾尔族群众及时掌握党的惠民富农政策,分享发展成果,早点过上好日子。

    “进了这个门,就是一家人。”让“家人”更幸福,是一茬茬“兵巴郎”始终不变的梦想和追求。

    学员王晖运用在农大所学的知识,剪掉了吐尔逊园子里的三棵梨树枝,搞起了嫁接。起初,吐尔逊非但不领情,还差点急了眼,心疼地说:“把枝都砍掉了,还怎么结果?”令他想不到的是,经过嫁接的梨树两年后结出的香梨又多、又大、又甜。尝到甜头的吐尔逊不但嫁接了自家所有梨树,还在全村推广嫁接技术。后来,吐尔逊的梨园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三棵树试验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员们及时引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理念,指导乡亲在互联网上发布香梨相关信息,搭建网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已初步走出一条新的香梨产销之路。

    学院还指导学员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培训、上门服务等方法,把先进实用的技术推广到水稻、棉花、葡萄等种植上,先后捐赠科普图书1万余册,举办讲座50余期,培训群众4000余人次。近年来,实习乡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新增养殖、种植等专业户15个,有半数农户购买了私家车,家家户户盖起漂亮的砖瓦房。

    许多学员都说,实习结束后,不管他们走多远、离开多久,这些家人只要遇到诸如孩子上学、婚丧嫁娶、土地承包等大事,都会打电话过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些‘兵儿子’给我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他们有学识、有思想、有见地,是家里的主心骨嘞,我相信‘兵儿子’的眼光和选择。”村民艾比卡德尔大叔说。

    每年学员到来,都会上演“抢亲”的场景    

    毕业学员李文杰和女朋友约定,今年休假先去他家见家人,但拿到的车票却让女孩儿颇感意外。李文杰首先带她去的并不是宁夏老家,而是远在新疆库尔勒的另一个“家”,他要把即将结婚的喜讯,第一时间告诉日夜牵挂的达达、阿娜。

    得知“兵儿子”和准儿媳妇要回家的好消息,那曼江早早就带着家人来到村口盛装迎接。他说,这些年自己家一共来过13个“兵儿子”,每个都很孝顺,隔三差五给他打电话、发信息、写家书,聊聊家长里短,问问生活近况,他每次都会被那些发自肺腑的叮咛嘱咐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年实习学员到来的时候,都会上演一幕幕“抢亲”的场景。“多一个‘兵儿子’就多一个亲人,每家都想抢一个回来呢!”71岁的老人帕丽旦说。

    帕丽旦老人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腿肿得像吹过气一样,走路都困难,遇到阴天下雨更是疼痛难忍。“兵儿子”曹杰看到老人发病时痛苦的表情,便立即给远在四川老家从医多年的父亲打电话求助。几天后,父亲不仅寄来了特效药,还附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偏方。曹杰伺候阿娜服药后,赶紧骑着自行车到离村子30多公里的库尔勒市抓来草药,每天熬好药汤为阿娜洗脚。

    经过20多天的耐心治疗,帕丽旦老人的腿脚慢慢消肿了,疼痛也减轻了。她感慨道:“我生了4个孩子,可谁也没有给我洗过脚,这个‘兵儿子’不但给我洗脚,还治好了折磨我20多年的病痛,比我的亲儿子还亲!”

    一年一年,学员来了又走,但亲情却与日俱增。

    每年学员返校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家人”们开着小轿车、拖拉机,骑着电动车、三轮车,满载奶茶、西瓜、馕饼等食物,早早集合在乡政府大院,离别的悲伤湮没了欢声笑语,昔日的铁骨硬汉也开始泣不成声。阿卡拼命往“弟弟”口袋塞吃的,生怕他路上饿肚子;达达与“兵儿子”相拥而泣,一遍遍叮嘱他常回“家”看看;阿娜在人群中不时踮起脚尖,泪水模糊了视线,可还想再多看一眼。

    17年来,学院培养的620名“双语”学员已遍布西北边疆、民族地区,成为建功基层下得去、能力过硬用得上、扎根边疆留得住的稳疆兴疆生力军,犹如“一颗颗抱团的石榴籽”,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孙利波 黄宝峰 王建英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4日 01 版

数百大学毕业生赴疆进行志愿服务
让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焕发光彩
入冬前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
江苏青年之声:打造指尖上的团组织
那里有我们一生牵挂的维吾尔族亲人
做信念坚定、心系青年、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团干部
哥们姐们创业折腾记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