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周,奥数又成了新闻焦点。在刚刚结束的第56届国际奥数竞赛上,中国以4分之差输给了美国队。
消息一出,议论声四起。
有的声音认为,中国的奥数终于抖掉了一身的“泡沫”,不再有大量孩子非常态训练的支撑,回归了本来的水平,大家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有的声音则认为这次与冠军失之交臂,说明这些年我们对待奥数、对待数学的态度需要反思。
赞叹也好、反思也好,一次奥数比赛的名次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说明奥数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敏感词语。在主流话语体系里,对奥数的态度似乎代表着一个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让孩子学,意味着你是“虎爸”、“虎妈”,不学,意味着对孩子的宽松或放任。
其实,奥数代表不了这些。
从升学选拔的重要标杆,到一纸纸禁令,这些年奥数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承载了很多不该它承载的东西。奥数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对于教育者而言,也不应一刀切下判断,没有哪种教育适合所有人,也没有哪种教育不适合所有人。
教育需要更加理性的对待,奥数也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