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由上海3所办学特色鲜明的行业高校和上海香料研究所组建而成,是中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公办本科高校。60年来,学校始终以“应用技术”为立校之本,以建成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确立了“崇尚实践,回归工程,厚德精技,成人成才”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砥砺知行,厚德精技”的工程师文化,探索并形成了高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铿锵脚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正在成为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和卓越一线工程师成长的摇篮。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氛围,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努力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行者。学校坚持以“大工程观”构筑工程师文化,以工程师文化引领“三创”人才培养。“大工程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蕴含着丰富的工程师文化理念,如厚德精技、严谨务实、求真创新、道德诚信、人文情怀、实践精神,这些理念是高水平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必备的素质。为了让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学校牢牢抓住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这一关键点,努力构建“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并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校内学习与企业社会实践融通、课内教学与课外习训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中心”,将“三创”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将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学校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二级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学分,将学生的创新活动与公共选修课程同等对待,以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试验田”。2009年起,学校成立了工程创新学院,开设了工程教育实验班。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德国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为核心,采用“带着想法来,获得成果走”的项目导向性学习方法,实施“3+1”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从2010年开始,学校开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实施“工程对象教学”“实验驱动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对应的课程设置则采取平台+模块的思路,理论课注重工程技术基础、通识和知识系统性;实践课则满足个性化和分层需求,按照“基本型”“工程应用型”和“工程设计和研究型”分类开展实践教学。上述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有效助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快速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搭建激发创意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三创”能力培养,学校开设了系列公共选修课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意,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在学校相关专业中,借鉴迈克尔·波特“价值链”概念,构建了基于创业价值链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针对工科、经管和社会工作专业,制定了突出其在创业价值链中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模式,传递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在不确定条件下的组织与协调能力;针对具有显著创新创业精神与意识的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培养其创办与经营都市型企业的能力。
构筑“三创”能力培养的“课外平台”。在大一新生进校伊始,依托“才聚语海”天天讲这一平台,学校组织多学科专家、教授为新生解读学科特色、介绍专业相关知识,培养新生对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活动奠定良好基础。学校积极倡导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各二级学院之间建立学科合作建设关系。现已有材料、化工、机械、电气、经管等多学科建立起了沟通协作桥梁。通过交叉学科的培养和交流,学生对本专业的思路更广阔,专业兴趣点更丰富,“三创”活动参与度及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为各二级学院的每个班级均配备了一名专业班导师,在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为学生提供及时指导和帮助。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搭建实践平台
借助创业价值链系统,探索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085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都市型工业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基地综合平台”。该平台是把都市型工业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意的形成、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创立到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等整合在同一平台上的一种新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该平台的设计理念是基于创业价值链系统,同时具有创业孵化器动能,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该平台建设对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学校已建成了“创业沙盘实验室”(含物理、电子、网络三类),开展了创业沙盘模拟、拓展训练、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学校还通过“文创百工坊”等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把“三创”教育落到实处。
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论坛”,举办创新创业与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学校始终坚持“兴趣驱动”这一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围绕本专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对跨专业、跨学科选题进行探索。学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论坛”,对论坛上提出的创新创业项目,学校设立特别项目经费支持,每年经费额度达30万元。学生可自主申请在论坛上介绍自己的创新创业方案并接受相关专家进行考评和答辩,对确有思想和前景的项目,可立即给予立项。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技能竞赛展示会,为优秀学生、项目提供展示平台,激励他们参与科研工作,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已举办四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会,数千名学生参与活动,成果丰硕;近期学校举行了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三创”热情溢满校园。
秉持厚德精技、砥砺知行理念,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学校始终将专业教育、科创成果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朋辈教育团队,不仅在校内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会员课程培训、服务重点赛事,更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化科技志愿服务,形成了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立体学习和服务体系。学生在学校承办的全国、上海市等各类科技竞赛中承担竞赛组织、会务服务等重任;他们还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学校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围绕科普体验、学业辅导等主题开展了多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
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加速创新人才成长。学校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平台建设渠道,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已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青浦科技创业中心”“奉贤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奉贤区光明村科技创业孵化基地、金山区枫泾镇创业孵化园区等机构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宽阔平台。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参加由上海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组织的创业训练营活动,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设立和组织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商业计划大赛”,同时承担 “大学生科技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计划”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创业竞赛奖项。
参与KAB创业俱乐部等创业社团,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排头兵。在学校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KAB创业俱乐部、JA社、SIFE社、Creation社等创业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其中Creation社由于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全球创业周中国站GCC校园伙伴十佳创业社团”荣誉称号。在学校的积极引导下,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创新创业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创新创业创意教育成果丰硕、成效凸显
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三创”教育,依托教务处的“创新创业创意中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丰硕成果,近三年中,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奖项7项,获奖学生31人次;在亚太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公开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得奖项106项,获奖学生818人次;在上海市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上海市大学生创业之星团队大赛、上海市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省市级竞赛中,获得奖项119项,获奖学生542人次。2012至2014年,共有来自化工、材料、电气等11个二级学院的179个项目入选国创计划,涉及学生达到597人,学生团队覆盖了从大一到大三的各个年级,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校学生主导申请了35项专利,其中4项已获得发明授权,此外还参与了262项专利申请。
学校的“三创”教育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国际、全国、上海市及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工作、文化体育和学院学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生典型和榜样。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共16484人,平均就业率达98.09%,高于市属高校平均水平。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毕业生达92.36%,获得了“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具有团队精神”的良好社会赞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合计占87.41%。不少毕业生已成为各自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骨干。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工程师文化的引领下,以培养经世致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意”能力,在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征途上,继续谱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