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针对急需开展记录保存的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山西、浙江、福建、重庆4个省和直辖市启动首批汉语方言调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保护方言,58.0%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应首先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
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3.8%,80后占46.9%,70后占20.1%,60后占6.3%,60前占2.3%。
仅21.7%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方言讲得非常地道
来自四川的李筱对家乡方言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告诉记者,四川人习惯讲方言,只有讲方言的时候,“说话才顺口”。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李筱看来,四川这个休闲、热情的地方就应该搭配直爽幽默的四川话,对于其他地方,也是一个道理。
“我非常怀念自己家乡的乡音,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找不到讲方言的场合。”沈原是浙江宁波人,现在在北京上大学。在他看来,在外上学或工作的人,几乎随时都处在普通话的思维中,说方言的机会很少,往往需要一些外在的机制来提醒和触发。
在沈原的朋友圈里,一个叫“方言考级”的游戏获得了大量转发。游戏包含10道选择题,大部分是让被测试者翻译方言的意思。还有一些题目会给出特定的情境,让被测试者挑选适合这一情境的方言。令沈原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中得到满分:“我自认为熟练掌握宁波话,但是看到有些选项的时候,是真懵了。看来我的‘段位’还不够高。”
调查显示,70.9%的受访者的家乡话是方言。离开家乡后,23.6%的受访者经常讲方言,50.7%的受访者只是偶尔讲,22.1%的受访者几乎不讲。关于个人的方言水平,21.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方言讲得非常地道;58.0%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地道;12.8%的受访者能听懂家乡方言,但不会说;3.6%的受访者听说家乡方言都很吃力。
据沈原的观察,近年来吴语的保护情况并不乐观。“拿宁波来讲,很多宁波人自己都不讲吴语了。从我上幼儿园开始,学校老师就要求小朋友讲普通话。其实不仅是在学校,很多年轻人即使在平常生活中也用普通话交流,方言的流失比较严重。”沈原说,外地人要想学习吴语是很困难的。吴语和普通话很不一样,它们的用词、语法、发音都差距很大,用普通话的逻辑很难听懂,有时候,你甚至无法用汉字把方言写出来。所以,学习吴语必须靠多听、多练,掌握这套语言自己的逻辑和习惯,这恰恰是现在年轻人最欠缺的东西。
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认为人们的方言保护意识很强,30.4%的受访者认为较强,48.9%的受访者觉得一般,9.2%的受访者认为较差,2.2%的受访者认为很差。就方言保护情况来看,仅58.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家乡的方言保护状况好,方言保存完整,使用率高;33.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家乡方言保护状况一般,方言部分流失,使用率不高;8.2%的受访者直言自己家乡方言保护状况差,方言流失严重,使用率低。
58.0%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应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
“世界上大概有6500多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代表着一种思维。学习另一种语言,不光是方便旅游或工作,更重要的是从中窥探到操这种语言的人的思想。”上海大学语言学博士朱贞淼认为,推广普通话,初衷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不是为了消灭方言,普通话中有很多词汇其实都来自于各地方言。方言是活水,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能源源不断地生成新词汇。如果这些词汇通俗易懂、概括性强,则能够进入普通话,被更多人使用。如果没有了各地方言,普通话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那么,应该如何保护方言呢?调查中,58.0%的受访者认为保护方言,年轻人应首先了解方言的意义和价值,54.2%的受访者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用,50.7%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应多向说方言的长辈学,34.1%的受访者呼吁人们要积极学习并推广方言,31.9%的受访者建议开发更新颖的方言保护方式。
“目前方言保护的最大问题就是人们没有真正去了解方言,欣赏方言,认识方言的价值。”对于方言保护,沈原觉得关键是要呼吁人们转变观念,发自内心地热爱方言。“方言保护完全可以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比如,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传播跟方言有关的文章、视频、音乐等,慢慢转变人们的观念。而当方言爱好者、活动积极分子慢慢聚拢起来,就可以策划线下活动,使线上和线下产生联动效应。总之,群策群力、多面开花应当是方言保护最理想的状态”。
调查显示,在保护方言的具体方式上,49.5%的受访者首选走访方言区,感受方言文化;46.0%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语言资料库、方言博物馆,44.1%的受访者建议举办以方言为主题的社交活动。受访者支持的其他保护方言的方式还有:学习方言类歌曲(29.0%),观看二人转、小品、戏曲等方言类特色节目(23.2%),在新媒体等平台进行方言知识的科普宣传(23.0%),参与方言类游戏(22.1%),地方广播电视播放方言节目(22.1%),对影视剧、动画片等进行方言化配音(21.7%),高校等开设方言教学课程(12.6%)等形式。
朱贞淼为保护方言尝试了很多方法。他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经常推送一些与方言知识和地方文化有关的文章,例如《老派上海话至新派上海话的变化》《上海老路名》等。他也经常在自媒体上呼吁给方言更多的生存空间。
在朱贞淼看来,新颖有趣、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手段对于方言保护来说更为有效。多年来,以朱贞淼为代表的吴语爱好者、保护者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圈子,他们通过各色各样的活动,将吴语保护落到实处,如录制上海话的新闻节目,在世界母语日上街采访,举办“沪语小达人”大赛,鼓励上海儿童大胆说方言等。这群志同道合者还一起成立了吴语学会,会员们通过线下聚会,分享吴语的基础知识、用方言讨论关注的话题,既是作为一种娱乐休闲,也能达到学习、社交的目的。另外,朱贞淼还组织了“吴语学习沙龙”,招募爱好者一起分享方言的乐趣。最近,他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合作,用上海话为经典电影《大话西游》配音,效果诙谐幽默,深受年轻人喜爱,网上点击率颇高。
方言配音对于李筱来说并不陌生。她回忆说,几年前,家喻户晓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就推出了川话版本,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川话本身的特征适合娱乐产业的旺盛需求,使川话近年来频频出现在大众传媒中,被更多人接受和欣赏。一些大热的电影电视剧,如《疯狂的石头》、《澳门风云》、《爱情公寓》等,都加入了川话元素,用来突出喜剧效果。四川话还被用于说唱等音乐类节目中,让有很多年轻人很感兴趣”。
不过,李筱也有些许担忧:“今天,娱乐消费的需求是巨大的。像四川话、东北话、陕北话这样的语言,因为幽默、易懂,似乎比较容易受到青睐。但是,很多方言或多或少都在萎缩。”她认为,应当有更多的人以更严肃的方式来保护方言。“商品化虽然可能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毕竟有些粗糙和浮躁。方言拥有坚实的群众土壤,并被人们创造性的运用到时代潮流中去才是最好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