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最美基层干部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

——追记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上)

本报记者 马富春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10日   01 版)

    尕布龙去世已经4年了,青海的各族群众没有忘记他,在他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处处传颂着他的故事。

    领着干部替乡亲们放羊

    1926年,尕布龙出生在青海省海晏县永丰村一个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自1950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当过基层干部、县委书记,后官至副省级,担任过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很多人以为,这样的大领导可能是很难接近的,而事实上,凡是接触过尕布龙的人都发现,他一身正气,一心扑在老百姓的事情上,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多少年来,尕布龙和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从放羊娃成长为副省级领导干部,尕布龙一直用他独特的方式和故乡的乡亲们保持着联系。

    “回来过春节的时候,把全村的羊赶上,领着干部们去放羊,让老百姓休息。”尕布龙女儿召果力说,多少年来,虽然在外地工作,但父亲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一到村里,他就闲不住,带着村上的干部,一起替乡亲们放羊,好让忙碌了一年的乡亲们过个好年。这个习惯尕布龙保持了很多年。

    “在尕布龙心里,牧羊人和他这样的省级干部没有什么区别。”永丰村村民旦杰感慨地说。

    不只是自己的家乡,在青海大地上,到处都留下了尕布龙风尘仆仆、千里奔波的身影,他到过青海高原几乎所有的村庄和牧业点。每到一个地方,他最牵挂和关心的就是百姓的生产生活。

    “他没有哪一天闲了说休息一下,或说去玩一下,闲了就下乡。”在尕布龙的司机杨杰的记忆中,尕布龙从来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一有空闲就下乡调研,“他频频下乡调研,经常和基层干部座谈,很多乡村干部、老百姓都认识他,有啥话都想跟他说”。

    30年帮助7000多名农牧民看病

    20多年前的一个深夜,时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尕布龙接到海北牧区打来的电话,电话里传来一个妇女几近哀求的声音:“尕省长(尕布龙自1979年至1988年担任副省长,群众习惯叫他尕省长——记者注),救救我母亲吧,救救我母亲吧!”

    “什么事,你别着急,慢慢说!”

    “我母亲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头痛得很厉害,在县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一点不见好转,还越来越重了,我们没办法了。”

    原来,海北藏族自治州牧民素白几天前突然感到头痛欲裂,子女将她送进了县人民医院,可住院一个星期后,素白的病情不见好转反而加重了。看着母亲深受病痛折磨,心急如焚的子女们想到了尕布龙,他们知道,村里人有个大病大灾的,都是去找尕布龙的。“我们也去找找他吧,可平时没有多少交往,他能帮我们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们拨通了尕布龙的电话。

    “看病要紧,你们赶快让救护车把病人送到西宁来,不要耽搁,今晚就来,送到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他在电话里叮嘱道。随后,尕布龙连夜联系医院和医生,一夜没有睡,第二天早晨8点,他又赶到医院等待素白和送她的女儿。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素白患了脑瘤,需要尽快手术。听到母亲要手术,素白的女儿一下慌了手脚,正当她不知所错时,她听见尕布龙对医生说:“大夫,她们是从牧区过来的,语言也不通,一定费心对病人多照顾照顾啊。”最后是尕布龙代签了素白的手术同意书。

    在素白住院的3个月里,尕布龙一有时间就往医院跑,他放心不下在西宁人生地不熟的娘儿俩,怕她们遇到困难。

    就像这样,在西宁当“大官”的几十年里,尕布龙经常白天忙工作,早晚挤时间到医院看望从牧区来的牧民患者,等他们出院的时候,又会给他们买衣服,还会资助他们路费。

    有心人粗略统计了一下,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01年,30年间,尕布龙带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贫困农牧民患者就有7000多人。还有人说,尕布龙担任省级领导期间,帮助过的农牧民不下万人。

    关紧对自己和家人的“后门”

    “对干部好,对老百姓也好,不顾自己,只顾别人,他就这么个人。”在海晏县工商局原副局长宁克利眼里,尕布龙心里只有公家,满脑子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给家人什么都没留下。

    儿子尼玛才仁回忆说:“父亲清清白白一辈子,连一件好一点的衣服都没穿过。”尕布龙更为严格的是,他绝不允许家人亲属享受一丁点儿的特权。

    1990年,外孙东主仁青报考湟源牧校时仅仅差了两分,当他拿着成绩单去找外公尕布龙求助,却吃了闭门羹。“我外公说不行,差多少也是差,反正就不行,要么你就继续考,要么你就当兵。”东主仁青说。后来,他下过乡村,当过工人,再也没敢找过外公帮忙照顾。

    尕布龙对家人要求严格,让他们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别人家孩子结婚时有婚车,有酒宴,有红包,可他自己的儿子结婚时,收到的新婚礼物却是“约法三章”——“不待客,不收礼,不放鞭炮”。

    多少年来,尕布龙把对自己和家人的“后门”关得紧紧的。“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决不能谋取私利”,尕布龙经常以此告诫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尼玛才仁说,老人最后在西宁连间房子也没留下,却留下让子孙后代们“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深情嘱托。

    没有夸夸其谈,从不居高临下,却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巍峨丰碑。2011年,尕布龙永远地走了,可青海高原上的各族干部群众没有忘记这位既谦卑又高贵,心里一刻也放不下百姓的好公仆、好长者。

    2014年,在西宁一家媒体推选“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的活动中,短短几周时间,就有3000多位各族各界人士不约而同推荐已经去世3年的尕布龙,他的名字在推荐榜上一直高居第一位。

    尕布龙离开了这片他热爱了一辈子,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土地,留下了一名真正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留下了各族群众发自心底的敬佩和赞叹。

湖北兴山“水上公路”通车
老团干高原上打造“开心农场”
用书为山乡孩子“点灯”
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幕
福州发布优惠政策吸引台湾青年创业就业
“他满脑子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
图片新闻
暖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