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8月16日~1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60名学生参加了包括五人制足球、三人制篮球、跳绳、踢毽、拔河和校园定向跑在内的多项体育比赛和多种运动体验活动。记者在采访时也了解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需要充分利用课余和放学后的时间,但因场地和师资等条件限制,多数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参与各类体育运动的难度仍然很大。
本次阳光体育大会设置的“运动乐园”区域受到广大参会学生的欢迎,软式垒球、击剑、气排球、软式高尔夫等运动项目备受青睐,体验者络绎不绝。吉林的高中生小齐对“运动乐园”里的体育项目都很感兴趣,他向记者表示,虽然升学的压力很大,但对于那些好玩儿的体育项目,自己还是很乐意抽时间去体验和参与的,但问题在于,课余时间还是没有多少机会,能让自己去参与各类体育运动。
来自广东的高中生小罗爱好足球,他发现,在校外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场所,“社区里基本上就没有适合我们踢球的地方。公共体育场地要么人满为患,要么价格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本届阳光体育大会期间,《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也正式发布,根据“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不能充分保证,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一名中学体育老师向记者表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围绕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主要是培养和考察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具体到运动项目上,教学内容并不多。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充分接触运动项目进而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肯定要利用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过,课外体育活动一是需要老师的组织指导,二是需要场地。根据“青少年体育蓝皮书”,我国体育教师存在结构性缺编问题。加上由于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往往是低报酬甚至无报酬,很多学校在放学之后又采取清场和关闭大门的政策,几方面因素都使得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机会大大受限。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止跌迹象,但据“青少年体育蓝皮书”披露,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仍在下滑。毫无疑问,要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真正创造条件让广大青少年能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根据“青少年体育蓝皮书”披露的数据,2013年,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率是31%,近七成的学校不仅将公众挡在了校外,也把课余时间本就缺少运动机会的广大学生,推给了公共体育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社区。
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中小学校空荡荡的体育场地与无处运动的青少年形成了强烈反差。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介绍,目前教育部门也在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这项工作可能很快就会有新的进展。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