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穆热阿勒:弹起我心爱的冬不拉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蔺壮壮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8月21日   07 版)

    穆热阿勒,哈萨克族人,中央民族歌舞团唯一的冬不拉独奏者,中央民族大学2009级冬不拉专业的学生。4岁时,父亲给他人生的第一把冬不拉,没想到这一弹,就是20多年。

    “最开始,只是作为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在逢年过节时给家人助助兴”。17岁以前,冬不拉只是穆热阿勒众多音乐爱好中比较重要的一个。5岁时,父亲给他买了一部电子琴,穆热阿勒开始在少年宫中系统地学习乐理知识;13岁,上初中的他又迷上了摇滚乐,开始学吉他,并组建了一个乐队。

    17岁,对穆热阿勒而言,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正是在这一年,他开始系统地接受冬不拉演奏培训。2009年高考,他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冬不拉专业。就这样,这位新疆小伙子来到了首都,开始他6年的“北漂”生涯。

    来到北京,穆热阿勒发现了一个尴尬的事实:人们对于冬不拉这种乐器了解太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种乐器的存在。“我们是民族大学第一届冬不拉专业的学生,有点小白鼠的性质”。穆热阿勒笑着说。在大学的学习,与其说是老师的讲授,不如说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摸索、进步。相比于其他音乐专业学生,冬不拉专业的学生显得有些“默默无闻”。“有时候一年才能有一次演出的机会”。

    既然没有演出来找自己,那自己就出去找演出。穆热阿勒坦言,自己大学的很多时间都是在酒吧里面驻唱。当然,驻唱也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冬不拉乐器的低知名度,他不得不换用吉他才能找到驻唱的工作。“可能十几次演出,只有一次是拿着冬不拉去的,迫于生计,只能拿着其他乐器来养活自己喜爱的冬不拉。”穆热阿勒说。

    但是,这激发起他想要改变传统冬不拉演奏风格的愿望。在驻唱期间,电子、摇滚、流行……对他的演奏风格产生了影响,使得他的乐曲风格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曾经与穆热阿勒合作过的音乐人这样评价道:“把冬不拉弹成了吉他,把吉他弹成了冬不拉”。“这个评价听起来挺好笑的,后来发现,这就是我想要的风格”。

    随后,他与同学一道,组建乐队Khorgan(霍尔甘)。Khorgan是哈萨克语“堡垒”的意思。穆热阿勒在乐队中既是主唱、吉他手,还要负责乐队的冬不拉演奏。在乐队成立之初,穆热阿勒就希望乐队风格能以哈萨克民族传统民乐为主,加入摇滚、电子等现代元素。在他看来,“传统是需要保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恪守传统,停滞不前。时间在向前走,人也在向前走,那么音乐也需要跟着这个步伐”。只有这样,音乐才能不断地传承下去。

    在大学毕业后,穆热阿勒选择留在北京继续他的音乐创作。他说,留在北京是一个“纠结”的决定。北京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处在一个快节奏上。这让穆热阿勒觉得他的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刚毕业的时候,急着想要拿出好的作品,如果在短期内拿不出自己的作品,很快就会被淘汰,不演出,就没有人知道你。”但是心急反而拿不出作品。在穆热阿勒看来,创作的整个过程需要“沉下心去做事”。

    为了挣够房租,他选择每天都去酒吧驻唱。“每去一次,能挣300元驻唱费”。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掉进了‘钱眼儿’里,怎样能挣到钱,就怎样做”,原本挣钱为更好地创作变成创作为更好地挣钱。但是另一方面,北京完善的音乐市场体系以及众多资源,让穆热阿勒选择留在北京。

    如今,穆热阿勒已经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了一年多。“这里可能是一个适合我的地方,至少不用再为生计发愁,能安心创作了”。在这一年中,他随团参加演出,将冬不拉的乐声传递到世界各地,也将国际上的流行元素以及其他国家民族的传统乐器如非洲鼓等加入到自己的演奏中。在业余时间,除了乐队的排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冬不拉,他还开设了北京首家冬不拉专业培训班。“虽然来的人很少,但是我一直坚持做这个,只要想学,我就会教。”

    穆热阿勒希望尽力为传播哈萨克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作出贡献。“虽然我想得可能有点大。”穆热阿勒说。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蔺壮壮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8月21日 07 版

库尔班江:让大家看到一群真实的新疆人
穆热阿勒:弹起我心爱的冬不拉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