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8月21日电(记者樊未晨)“随着‘一路一带’等政策的实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从原来的‘大后方’,变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因此,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结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8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对日前刚刚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行了解读,并作出如上表述。
据了解,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大会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广泛开展、双语教育积极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国705个民族自治地方县级行政区划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个壮举。
“不过,在民族教育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毛力提说,比如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还远远不够普及,一些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教育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职业教育十分缺乏双语教师。此外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学科体系需要向应用型和理工科方向转变。
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不断加大引导力度,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还将进一步优化。今后几年,国家将优先设置与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族地区设置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导一批民族地区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重点提高工、农、医、管理等学科比例;支持办好师范类专业,提升民族特色学科水平;硕士博士学位点设置、本专科研究生招生计划、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等向符合规划、办学条件和质量有保障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倾斜;办好民族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