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兵器人不变的家国情怀

崔丽 程遥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07日   06 版)

    8月末的一天,天空湛蓝。位于北京西南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远离喧嚣,一片宁静,这里是我国主战坦克研制的摇篮。

    眼前的毛明,一头华发,镜片有些厚,脚下一双老北京式黑色软底布鞋。从上学时一路过关斩将的“学霸”,到研制主战坦克总师的“技术霸”,毛总丝毫没有工科男的刻板木讷,他思路开阔,爽朗健谈,言谈中不时放声大笑。

    毛明在研究所大院26年,这里已经成了他“挪不动的窝”。他的理想是:在这里干到退休。

    让记者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他一开口,讲的不是坦克,而是点评起不久前发生的天津港重特大爆炸事故。他痛陈缺乏监管造成的这一重大惨剧。

    从针砭时下社会风气,毛明又将话语带入到改革开放之初他经历的氛围中,“那个时候年轻人都一门心思学习,积极上进,考大学、学外语。社会还是多需要正能量、树正气”。

    “像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总是要对关系国家时局、百姓民生的大事发声,你说这是知识分子情怀也好,还是良知责任也好,改不掉喽!”毛明朗声道。

    他离不开的研究所大院,见证了一代代兵器人激情燃烧的岁月,而家国情怀成为不变的价值传承。越接近这个大院的人,越能够感到,进入这里的人似乎都患上了一种“毛病”,只要迈过最初的内心挣扎,能留下来的人就很难再走。

    自从26年前,来自导师的那封长信将毛明召唤回来,他再没想过别的去处,相比同学留学海外、经商发达的选择,他从未言悔。他把心血和精力,全部付之坦克。从早晨走进办公室,很少有晚上12点前回家的时候,没有节假日绝非传说。他工作之高效,节奏之快,思维之敏锐,常令年轻人应接不暇。

    “我们这帮人,还是有物质之外的追求,还是有家国情怀”,毛明坦露心迹:我们不会说大话、套话,只想实实在在干出些事,就像《候鸟》所唱,“只为那心中铁甲铮铮”。

    时代在前行,对新生代而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天刚成为兵器人已经16年了。节假日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很遥远,加班加点,更成了一种惯性。“爸爸爸爸,你怎么老是工作工作,工作和生活不是应该分开吗?”面对女儿天真的疑问,邹天刚感到有些惭愧,心中不无困惑挣扎。

    “没有很多时间去照顾家庭,但生活和工作分开,对我来说不太现实。”这个连睡觉都在想着坦克的兵器人说,“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活乐趣,但只有扎进去,才能出东西。”

    在这个青年强调个人自由和工作时间要有明确界限的时代,1974年出生的邹天刚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不能要求其他年轻人一样忘我工作,但我觉得,兵器青年的工作关系到国家,关系到国防,对我们来说,集体观念更重,不能用当下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去看待我们。”

    1981年出生的杨正龙是研究生时期考入研究所的。看着“北方车辆研究所”的名字,他以为自己将来要从事汽车行业的研究。“进来后,才发现接触的都是坦克。”回忆当初,杨正龙笑笑。

    读完研究生,他选择了留下来。“就是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吸引着你,一个团队往同一个方向去,我们年轻一代受惠于老一代打下的基础,能更有目标精准地发力”。这个80后小伙儿对大院也有着难以言传的依恋。

    26年前,那封向毛明发出召唤的长信,他到现在都还留着,一字一句,言犹在耳。

    记者问:“张相麟教授和你说了什么,最打动你?”

    “回来!”没有多余的话,毛明只是做了个挥手召唤的姿势。

99A主战坦克:兵器人一个时代的跨越
冬天到最冷地方 夏天到最热地方
兵器人不变的家国情怀
电视里阅兵比现场只差“一眨眼”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