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热线编辑:
你好!
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总是不习惯说出来。有一次开学我想买新笔,姐姐已经问我要不要买,我摇摇头说不要,回去后偷拿了好友的新笔。因为妈妈和奶奶关系不好,我从小与奶奶作对,与奶奶家的人有了隔阂。小时候我们一家在外婆家那边生活,没有房子,我们要么住在阿姨家,要么住在外婆家。
我马上就要上大三了,这个暑假住在姑姑家。我今天发烧了,而姑姑、姑父睡着了,我没和他们说,直到熬不住了,妹妹才帮我去叫他们。当妹妹敲开他们的门时,小时候阿姨半夜带我去打吊瓶的画面就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哇哇大哭起来。每次发烧,都不是我主动说出来的,之前在寝室里发烧,夜里我一个人用毛巾敷了又敷,轻声轻脚的,就是不敢打扰寝室同学。
我觉得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不愿麻烦身边的人,不接受身边的人关心我。我感觉平常自己帮不上别人,所以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有什么困难不开口,有什么想法也不说,担心会被人拒绝或否定。我觉得,如果我帮不到别人,对他人而言就是没用的,再让他们帮我,会让他们讨厌我。
如果我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会不会好一些?
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
你好!
认真读完你的来信,我了解到你是一个很不愿意也很不善于求助别人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在你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你的生活里,一直伴随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现在,你开始觉察到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借助写信的方式求助,希望找到改善办法。这样的觉察和努力是难能可贵的,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付诸行动去突破,也是成长路上非常了不起的一步。
你认为自己帮不到别人就等同于对别人没用,因此觉得自己也不值得别人去帮助,所以也不愿“麻烦”别人。我不是很清楚在你的认知中是如何定义“帮助”的内涵,从你来信中所说的“感觉平常自己帮不上别人”,我推测你所认为的“帮助”是指实质性的提供方便或物质上的支持。这样的“帮助”当然无可厚非,但其实,并不一定是要解决了关键的问题才叫帮助,即使是为同寝室的室友倒一杯水、买一次饭都可以说是在帮助别人;或者是在一个人难过的时候,给予他无声的陪伴和安慰,在一个人烦闷的时候,给予他静静的倾听和理解,也是非常宝贵的“帮助”。
只要稍稍用心,这样的帮助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在助人行为中,施助者和受助者双方都是获益的。受助者得到的是问题的解决,而施助者得到的则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所以,向别人求助且允许别人帮助自己摆脱困境,让帮助自己的人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帮助”。所以,你也能从很多方面帮助别人,并不是“没用”的。
来信中你也提到,那么多年来你一直都不习惯直白地去争取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不敢主动地去争取自己所需的帮助,从这些描述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你内心资格感的匮乏。小时候,因为妈妈和奶奶的紧张关系,你故意跟奶奶作对,甚至不惜让奶奶家的人嫌弃你。这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是非常惨重的付出,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需要借助周围人的评价和认可来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认知,获得并积累心理能量。你为了保护妈妈而牺牲了从奶奶家的长辈那里获得自我认同的机会,而奶奶家人对你的隔阂也让你潜意识里埋下了自己“不受欢迎”“不值得被爱”的种子。而在外婆家那边,由于没有房子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也是自己家人不至于受到欺凌,但毕竟不同于跟父母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空间,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受到了影响,让你潜意识里总担心被“嫌弃”、被“讨厌”。另外,住在别人家会让我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再去要求更多,这也会导致你现在觉得只有自己对别人“有用”,才能换来别人的“帮助”。
这些潜意识里的信息往往不会被意识到,但会以感受的形式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具有隐蔽性。而且一旦处在相似情境中,感受就容易被触动并激活,就像手枪的扳机被扣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你会在暑假暂住姑姑家时唤起了儿时一些记忆和感受。但是,这样的触动并不是坏事,这也意味着迎来了一个改变的契机。因为一旦潜意识里的这些信息被看清楚并意识化,我们就有力量对质并修正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当初那些生活经历会影响到你,是因为你还小,现在你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用无条件的爱去滋养自己。
但毕竟,它们是伴随了你那么多年的困扰,改变起来还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你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慢慢来。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自己。
小月儿
zqbqcr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