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传播

我们决定发布这张照片

任悦 大学教授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11日   04 版)

    网友Omer tason的二次艺术创作

    在这个影像泛滥的时代,竟还会有一张照片让全世界的眼睛为之停留。关于沙滩上的那个小男孩,恐怕没有太多人认为“不应看到这张照片”。但此照片的发表与否,却成为不少媒体编辑部的难题。这个话题似乎很古老,在这个“随手转发”的信息流通年代,是否还有讨论的必要?

    《时代》网站发表了一篇文章,话题围绕“摄影的力量”展开。但Getty图片社副总裁休·平尼却一张口就把这个高大上的主题拉到地面,他认为要点在于,这样一张照片的出现打破了一个传统的禁忌:“绝对不能发表一张死亡孩童的照片”。

    而给主流媒体胆量与信心的,却是来自社交网站的率先转发。尽管对于活在朋友圈里的人们来说,按下“转发”这个按钮的时候都有着自我过滤和审查,但似乎人们在转发这张“平静的死亡”时没有太多犹豫,于是照片迅速在社交网站传播开来。

    不过,一位先生这样描述自己分享那张照片时候的心情:“这是让人感到疼痛的照片,我哭了。但是否要转发,让我很挣扎。”

    传统媒体的编辑部里,同样也会对发表这张照片有怀疑和争论。英国《卫报》专栏“Open Door”专门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对照片的编发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

    当天中午,照片已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卫报》总编、副总编以及网络编辑却还在研讨——画面令人心碎,但同时却也存在对隐私的侵犯以及冒犯读者的可能。《卫报》的编辑准则里有明确的规定:此类案例,一定要有强烈的“公共利益”,才有非发不可的必要性。

    副总编提出:“我们并不急于发表。因为我们需要核实照片,并且等待完整的报道,另外还需要思量照片发表出来之后英国公众可能的反应。这些因素必须权衡再三。”

    下午,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发表”,照片出现在网站上。网站的主图是警察轻轻抱着孩子尸体的照片,更刺激情绪的那张海滩上孩子尸体的照片被摆放到次要位置,并且提醒读者注意有关死亡的影像会出现。报纸的处理手法也类似。

    《卫报》编辑的处理不仅是题图照片的选择。总编说:“我们尽可能地要把艾兰的死亡放到一个语境里去解读。”照片旁边紧跟着深度报道,编辑希望扩展图片的语意,让人们了解当下时局对难民的政治和社会态度。尤其是当天卡梅伦首相正巧发表了讲话,认为英国不应该参与其中。《卫报》把这张照片和卡梅伦的报道放到一起。但总编辑仍然很惶恐:“刊登这张照片是正确的决定,但也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我十分明了,即使有一个好的用意和一种严肃的态度还不够。”

    在这篇可谓编辑部自白的文章里还援引了过往的一些案例,包括越战中衣服被烧奔跑的女孩。《卫报》曾经的更正编辑莱斯利谈道:“对于照片中的那些孩子,尤其是裸体的孩子,我们是否要发表?但那照片确实给美国国内的读者对越战的认知带来巨大的震动。”美联社当年的编辑拒绝签发这张照片。因为根据美联社的规定,无论年龄、性别,人体裸照,尤其是正面的绝对不能发布。在一番争辩后,美联社发了这张照片,但前提是绝对不会有这个女孩的单独近照。

    “谢天谢地,这是一张有问题的、却又对事件报道有着真正作用的照片。这种状况很罕见。”让编辑部略略舒了一口气的是,《卫报》发布了这张照片后,有批评声音,但同样也有支持的。

    社交媒体让图片传播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对一张可能存在争议照片谨慎小心的处理,似乎守旧,但仍有必要。这个系统保障我们去理解复杂的事实本身,而不是煽情。把照片放到语境中去,我想这应该是职业报道摄影师的工作要义。

有一种柔弱也可以刺透人心
死的寂静 生的喧嚣
我们决定发布这张照片
艺术的力量与局限
路上读书,一个专注读书的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