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艺术

艺术的力量与局限

吴晓凌 资深图片编辑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9月11日   04 版)

    扫这里 关注更多小艾兰的故事

    3岁叙利亚男童艾兰在偷渡途中溺亡,伏尸海滩的照片震惊世界。土耳其女摄影师拍摄的照片,焦点在警察身上,小男孩有些失焦,因为照片内容对人情感极为强烈的冲击,技术的瑕疵都没有妨碍照片的流传并产生巨大影响。在流传过程中,艺术家们以此为素材,进行了再创作,更为整个事件推波助澜。

    我们很多人甚至没记住小男孩的名字,但他最终成为2000多名逃难途中逝去生命的代表和象征,成为数万被拦截在边境进退维谷难民们的代言和希望,成为善良公众表达情感的触点,成为促使欧洲政治家采取紧急行动的因素。小男孩的死,在个体悲悯、艺术感召、人类道义、政治责任之间引起了最大的共鸣。

    站在公众角度,我们需要的其实并不是这张或那张图片本身。在一场大的变故面前,我们需要一个引爆点,释放我们的压力,抒发我们的情感,安慰我们的希望。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每当有大的事件发生,我都期待着这样一张象征性的图片出现,能够总结、提炼、揭示出整个事件,展示给公众,留给历史。作为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一不小心还会开始感慨赞颂摄影和艺术的力量。艺术,可以温暖感动一个个体,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影响社会的进程。这次又多了一个经典案例!

    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会不会有另一个可能:不是艺术感动了个体,而是一个人需要被感动;不是艺术改变了人群,而是一群人选择了改变;不是艺术决定了社会,而是社会利用了艺术?艺术的功用会不会被艺术家自己夸大了?社会也乐见艺术的自我陶醉?

    顺着这个思路,这张照片引发这一切轰动,其出发点会不会并不是这张照片?而是整个事态的发展在呼唤着这样一张照片的出现?会不会冷静甚至冷酷的政治家们也有意无意等待着这个契机,可能是一张照片,可能是一个视频,然后任其发酵,汹涌的声浪恰好应和了计划的道路,于是难下的决心终于可以下了,难以承担的压力也有了理由。

    有人拿这张照片和越战中被燃烧弹烧伤的女孩照片相比较。人们说,那张照片加速了美国结束越战。倒不如说,美国恰恰也无心无力支撑那场战争,正在寻找结束的方式和时机。否则,无法解释“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那么多关于巴以冲突的获奖照片,那些加沙儿童的葬礼一样触动人心,为什么迟迟没呼唤来政治解决的决心与行动?

    艺术宛如引信,现实是炸弹。在不需要的时候,引信与炸弹通常分别存放。只有需要发射时,引信才会被安装到炸弹上,产生巨大的威力。用这个比喻来解读艺术的力量与局限不知是否贴切。

    爆炸力与冲击力,是引信与炸弹合作的结果,但爆炸后是解决了问题,还是一场战争的开启,并不由艺术决定。就像欧洲难民问题,不过是刚刚开始。

有一种柔弱也可以刺透人心
死的寂静 生的喧嚣
我们决定发布这张照片
艺术的力量与局限
路上读书,一个专注读书的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