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前的刘子新(化名)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抄袭作业、沉迷游戏和电视,学习成绩常常倒数。而进入石家庄市少保中心后,这个11岁的少年彻底变了个样。他再没抄袭过作业,还被老师发掘出有做主持人的天赋。唯一让他牵挂的,是监狱里的父母。
石家庄市少保中心(以下简称“少保中心”)由司法局主办,教育、公安、民政、共青团、妇联共同管理。成立初期,主要救助流浪儿童,2006年开始,逐渐转为服刑人员子女救助,流浪儿童则交归民政部门管理。
目前,少保中心是全国128家保护中心里唯一一家“保教结合”的中心。这里开设了普通学校的所有课程,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得到完整的小学教育。这一“发展型保护教育模式”被称作“石家庄模式”。
抹去孩子心头的阴影
刘子新刚到少保中心时,特别不爱说话——直到一次“六一”联欢会需要一个男生担任小主持人,老师找到“读课文声音很洪亮”的刘子新,让他试试。后来,刘子新告诉老师,这是他第一次觉得“受重视”。
因为父母是“罪犯”,作为“特殊留守儿童”的服刑人员子女常常受到同乡的排挤、歧视,连亲戚也不愿意收留他们,导致孩子成为“落单的孤雁”。
和流浪儿童不同的是,许多服刑人员子女起初在健康的环境中长大,对于他们来说,生活是骤然发生变化的。因此,流浪儿童多存在不良行为习惯,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以行为矫治为主。而对于服刑人员子女来说,突发的变故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严重波动,每个孩子几乎都有心理创伤。在他们身上,“爱”和“责任感”的缺失十分严重。因此,少保中心聘请中小学教师、社会著名心理机构导师等,定期为孩子们进行心理问题会诊和心理辅导。
一个女孩5岁时,亲眼看见母亲因反抗父亲的家庭暴力,把父亲杀死。这件事给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来到少保中心后,老师们采取了许多方法,帮助她减轻心理负担,让笑容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
另外一个女孩刚到少保中心时,每次有异性靠近,她就会大喊大叫。后来老师们得知,因为父母双双入狱,孩子由姑姑看管,家里三代男人曾对她施暴。经过心理干预,她对异性的恐惧也慢慢开始减少。
“孩子是什么,取决于在你心里他是什么。这是一种投射性认同。”少保中心副主任杨程介绍,未成年时期是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童年时的印象会影响成年后的行为。因此,及时调整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根本。
让孩子过上正常生活
服刑人员犯了罪,需要受到惩罚,但他们也有爱孩子的权利,孩子们也惦记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刘子新和姐姐刘子雯(化名)在少保中心里过的“很开心”,他们唯一的牵挂是,爸爸妈妈“在里面吃得好不好”“有没有人欺负他们”。
“我们无法替代父母的角色,我们只是伙伴,陪孩子成长,同时为孩子和父母搭建桥梁。” 郭文邺从事教育工作近50年,他深刻理解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正常孩子的家庭生活,少保中心启动了“双休日义务父母”征聘活动。每个周末,这些“义务父母”都会把孩子们接回家。每个月,少保中心都组织孩子们集体外出游玩。在这里,孩子们还会接受游戏式、体验式普法教育,让犯罪“断代”。
少保中心还开展了“亲情呼唤促新生”活动,每个月组织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每个季度带孩子们去探监。
女孩小萍(化名)的父亲服刑的监狱很远,不在少保中心组织探监的范围之内,妈妈每次去探监时也只带弟弟,从来不带她。一次,少保中心组织探监活动,小萍含着眼泪找到老师:“我也想去看爸爸。”少保中心老师们商量决定,专门带她去爸爸服刑的监狱探监。
每年,少保中心都会准备一台联欢会。看着孩子们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的身影,台下的父母往往泪流满面,悲喜交加。“服刑人员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杨程说,“据粗略统计,自从我们开展这项活动,90%的服刑家长得到减刑。”
明亮的教室,干净的寝室,宽敞的操场……少保中心看起来和一所普通的学校没什么差别。为了让孩子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少保中心还为他们提供初等职业技能培训,比如烹饪、缝纫、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等。高中生会被送进私立学校,如果考上大学,少保中心还会联系爱心企业家给他们提供资助。
杨程的心愿是在少保中心内建立幼儿部和初中部,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将所有年龄段的未成年儿童都纳入保教结合的范围内——只不过,教育部门的审批手续目前“有点难办”。
保教结合,才能治标治本
1990年,《儿童权利公约》正式生效。公约明确提出,儿童应享受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在少保中心副主任杨平看来,许多救助站的救助模式就是“流浪儿童在那里吃个饭,吃完了自己玩”。
自从少保中心的流浪儿童救助部分交归民政部门,一些老师们不免有几分担心,少保中心副主任杨程说,“回到传统的临时救助状态,这种救助治标不治本。”
杨程认为,救助中心不能只是一座“安全岛”,供孩子暂时停留,“仅仅提供水和面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样的所谓救助是没有意义的”。他说,“民政部门工作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无法为流浪儿童‘重塑灵魂’。流浪儿童也应交由司法、教育等专业部门,由专业人员进行帮扶。比如社区矫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正是为了“治标治本”,石家庄少保中心设立了“一人一策”制度。在这里,孩子们得到的救助是有连续性的。从简单的提供衣食住行,到给予孩子家的感觉,再到心理矫治,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道德、文化教育,帮助他们真正健康成长。
目前,少保中心的孩子们主要是由石家庄市司法局送来的。有时,中心工作人员也会主动深入基层司法部门寻找这样的孩子。而2006年转型至今,由法院或其他相关部门直接送来的孩子还寥寥无几。“我们希望能够从最初端掌握孩子的动向。”杨程说,“需要保护的孩子其实很多,很多孩子辍学一两年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希望,能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及时得知他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