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报”,这究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抑或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美国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亚当·格兰特认为,好人终有好报,只是往往不能即刻兑现。
在今年的楠塔基特项目课程中,亚当·格兰特教授阐释了哪种人能够在人生中轻松获得先机。该项目由美国知名饮料品牌创始人纳特其的创始人汤姆·斯科特发起,每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楠塔基特岛举办一系列课程和讲座。
作为组织管理心理学家,格兰特将人们分为三类:索取者、竞争者和给予者。简单来说,索取者处处为自己谋求利益,给予者不计回报地慷慨待人,竞争者则处于折衷位置,他们秉承利益交换的报偿哲学,在付出的同时也期待着回报。
这3种人中,谁会过得最好?格兰特请参与课程的学员举手表决,大部分人选择了慷慨的给予者。但格兰特指出,一项针对工程师、销售人员和医学院学生的研究发现,这3个领域中具有给予者性格的人往往是表现得最差的,不过,他们往往也会成为最终取得最好成就的人——在上述3个领域中,表现最差的25%和最优的25%均来自给予者人群。
对此,格兰特解释道:“善良的姑娘和小伙们更可能走得最慢,但他们也更可能笑到最后。这是因为,对他人过于慷慨或把他人的需求和目标置于自己之上,或许会在短期内为自己带来伤害,但长久来看,给予者积攒的能力和人品会在之后带来好报。”格兰特表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也可以让人学到东西,而且你的社会资本也会随之积累,“但是这些都不是能够即刻兑现的”。
与此相对的,索取者则爬得快跌得也快。
那么,我们怎么能确保让好人得到好报呢?格兰特教授恰好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他表示,对于儿童而言,家长可以强化他们的给予行为,赞美他们的品格而非行为本身,对于组织,则需要管理者识别并远离索取者,因为一个索取者的危害可能比一群给予者的贡献还要大。
所以说,“好人有好报”并非虚言,只是可能时候未到。
韩晓晨/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