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创业环境越变越好 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明星创客在上海:政策营造最佳氛围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29日   01 版)

    在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双创之星”以前,上海骄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志刚对多年前自身所处的创业环境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现在的环境,明显不同了。

    他的业务遍布海南三沙群岛、西部缺水地区和中东国家等,但他却愿意把根扎在上海,“研发创新团队,就在上海,这里环境好”。他的公司如今建立了一个“院士工作站”,一名国家海洋局的研究员和4名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成为他的科研“加速器”。而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建设,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助。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现双创之星”活动走进上海。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上海政府层面出台的大量关注“双创”的文件,辅之以一些诸如“凭企业订单贷款”“科技型创业企业绿色通道”“创业择条件落户”之类的优惠政策,让创业环境得到不少改善,得到了众多创业者的肯定。

    曾经抵押房产办贷款

    彭志刚创办的公司是一家典型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致力于为海滨城市解决可饮用淡水匮乏的问题。使用他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将一桶5加仑的海水淡化而来的纯净水售价控制在4元以内,而一桶相同品质、经自来水净化而来的桶装水市场售价约为12元。

    但在做出成品之前,困难重重。“前3年没有任何盈利,贷款困难。”彭志刚说,自己曾幼稚地拿一些政策文件到银行争取信用贷款,并未成功。为了申请一笔关键的创业启动资金,他拿着自家的房产证到银行,贷款才批下来。

    不仅彭志刚,很多创业者可能都曾面临过类似的尴尬。

    上海泰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应波和总裁张庆,如今都是沪上大学生创业圈内的名人,他们的公司得到过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的褒扬。但在创业初期,这个由五六个大学生初创的企业,遇到的困境似乎比其他企业更多一些。

    “有业务,能挣钱,但没有房产,一点钱都腾不出来。”谢应波在一次创业论坛上说,泰坦的创始人都是外地来沪读书的大学生,一套房产都没有。最困难的时候,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两名小雇员抵押了自家的房产,“借钱”给泰坦科技,才让企业渡过难关。其中一人、现任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副总裁的刘春松告诉记者,他当时也找过一些银行,但没有固定资产抵押,银行不肯放贷,而一般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投资人也不愿冒险投资大学生初创企业,因此他只能“不理智地”抵押自家房产。

    如今,刘春松再也不需要抵押自家房产来支持大学生创业了。截至2015年3月,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已联合各高校、区县、孵化器设立了16个基金分会及5个专项基金,构建起了全方位传播创业文化、培养创业人才的科技创业网络。截至2015年9月底,基金会已累计接受项目申请4779个,资助项目1217个,资助金额达2.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已经能够自我造血循环的政策性基金会。这家基金会如今又成立了一个市场化性质的基金,对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按市场规律“进出”资金,从而获得盈利。盈利部分用于补贴风险更高的大学生创业。

    国有创业中心突破创新瓶颈

    比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发展更早一些的是杨浦科技创业中心,这是全国最早推广创业苗圃概念的孵化器,也是全国最早实现服务性收入大于租金收入的孵化器,全国第一个实现集团化的孵化器,目前其下属有10个专业公司,涵盖小额贷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基金、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

    这家国有企业的老总也遇到了创新瓶颈。上海“双创之星”、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在企业高速发展之时,感受到来自人才方面前所未有的压力,“保持现状,凭着家底还能在众多孵化器中再挺一段时间,但没有未来”。

    谢吉华是一名职业经理人,他把杨浦创业孵化器从2001年时264万元的资产规模带到了今天10亿元的规模,每隔一段时间,就改革创新。到今天,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突破一个创新瓶颈——国资孵化器看上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孵化器高管或项目负责团队能不能以私人名义对其再进行投资?

    这对民营孵化器的高管而言,完全不是问题。一个好项目,孵化器或者基金公司一般都会鼓励和支持高管自投。但在国资领域,这种做法不被允许。在缺少激励的情况下,一家国资孵化器要留住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难度极大。“一方面对好项目不利,另一方面对我们留人才不利”。

    年过半百的谢吉华说,自己再次赶上了好时代,国务院开始鼓励国企和民营混合所有制经济,原本几十年没法突破的政策瓶颈,有了突破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加高速的发展。

    他透露,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目前正在与民营机构信中利投资集团合作,以民资国资混合所有制、国资不占主导的形式一起进行资本投资领域的合作,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能放开手脚鼓励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做大,也能让专业人才找到用武之地。

    就在前不久,谢吉华又借着创新创业的东风,把上海技术交易所整体转制到了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名下,“要把它从一个事业单位转制成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一样的企业”。接手上海技术交易所后,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将在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以色列同步建设5个联合技术交易所。“上海的创业环境正越变越好,政策环境也不断改善,这对创业者来说天时、地利都有了。”谢吉华说。

    据悉,上海今年以来先后出台了“科创人才20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案等,其中包括创业贷款、国企改革等多个方面,一些政策的细节已经或正在调研制订过程中,旨在为科技创新型人才留在上海创业营造最佳氛围。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0月29日 01 版

重庆大山里的“两人村小”
黑龙江:培育青年电商助力龙江经济
明星创客在上海:政策营造最佳氛围
佛山:把服务资源的溪流汇成一池春水
“金钱+关系”堆砌的转学“中转站”
山东省直单位首次录用重度残疾青年
“农村公路工程”让独龙族踏上幸福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