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无悬念成为今年最热门的展览。除大热门《清明上河图》之外,《兰亭序》《伯远帖》等国宝也悉数亮相。其中有一件,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美术史上说此幅作品,结束了中国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历史,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天地。当我们欣赏《游春图》时,也感慨于名作颠沛流离的身世,并感念它的原藏者张伯驹的无私捐献。
《游春图》北宋时进入宫廷内府,由宋徽宗题签审定为齐隋间人展子虔所作。宋室南迁,此画流入民间,后落入奸相贾似道手中。明朝时《游春图》又为皇家收藏,后被权臣严嵩获得。清朝时再次成为宫廷藏品。清亡后,《游春图》被溥仪以赏溥杰的名义带出宫去。伪满洲国覆灭,此画流入民间,为古董商所得。张伯驹见到画作已是1948年,因怕国宝流到海外,用200两黄金买下《游春图》。此前因为屡屡购买书画,张伯驹经济已然拮据,为凑钱卖掉了一座占地13亩的院子。1956年,《游春图》《平复帖》等6件稀世名作,被张伯驹捐献给故宫。
张伯驹对其收藏的字画,花费最多也最看重的是《游春图》。他曾将居所定名为展春园,又自号春游主人。至其晚年编著的一部著作也以《春游》命名,可见他对《游春图》的珍视和念念不忘。
1957年的运动中,张伯驹被殃及,以致生活困顿。1960年,在陈毅的安排下,赴长春任吉林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到吉林之后,张伯驹和在长春的文史学者于省吾、罗继祖等人定期聚会,聚会之余每人各做文章汇集成册。这种文字交谊很快从长春的朋友圈扩展开来,北京、天津的文友们如叶恭绰、周汝昌也加入进来,一时参与人员达几十人。一篇篇文字汇聚到长春张伯驹手中,由他编订成为《春游琐记》。
张伯驹本人成就在书画收藏、书法、京剧、诗词、对联几项。这几方面又各有著述。最著名的是两部诗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和《红毹纪梦诗注》。前者记述了张伯驹表舅袁世凯称帝前后的史实秘闻,后者则是他几十年与梨园中人交往的所见所感。两书对近代史和京剧史多有补充,曾多次出版。
《春游琐记》是他最后一部作品,收集的文章内容驳杂,有考据、诗词、旧事、文物种种。其中,张伯驹自己撰写的几十篇包括考订文物、诗词对联、书画辨伪、梨园旧闻,是他晚年工作之余的随笔,更能体现他的性情。这些文字中有一篇纪游文章《太白山纪游》。
《太白山纪游》写的是1945年张伯驹偕妻女与4位友人游太白山的一段旧事。抗日军兴,张伯驹在1943年避乱来到大后方西安。其间动了去太白山游览的想法。太白山在陕西眉县和太白县,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相对于他的邻居华山来说,太白山的名气实在不算大。
张伯驹于当年农历七月上旬的一天,从西安动身前往眉县。虽然西安到眉县并不算远,以当年的交通条件,还是很费了一番周折。先从陇海线乘火车到达眉县车站,再骑驴到渡口,乘船过河又八里地才到眉县县城。从县城到山脚下营头口是三十五里路。
在山下庙中休息一晚,太白之旅正式开始。在当年,爬山没有什么旅店可供休息,住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随后的几天里,张伯驹一行都是选择在庙中落脚。
太白山路崎岖难行,有些地方需要攀附铁链才能前行。一路之上张伯驹所见景色奇崛,植被种类丰富,有天蓬草、棒槌参等药物,又有罗汉松大可合抱,草杨梅酸甜适口。气候更是变化万千,一时间大雨滂沱,一时又碧空万里。登临绝顶更能于云雾开合中见佛光圆虹。
山势高峻除风光独好外,对登山者体能也构成很大考验。在山中夜宿将所有衣物全部穿上仍不足以抵御寒冷。因为海拔高气压低,同行之人出现面目浮肿、头胀气促、鼻孔出血等症状。当他们从山上一步步走下来,则一路脱衣服,到山下折扇轻摇,一身单衣,又回到暑热之中。一山之中,高低变化,几乎一日走过四季。
7天的太白之行结束,张伯驹说:“太白之奇奇于黄岳,险险于太华,雄雄于五台,峻峻于峨眉。其林木之美,草卉之艳,兼有他山之有;积雪灵池,更有他山之无。”对太白山的景色,十几年后仍然赞叹不已。
《春游琐记》中记游的文字不多,而这一篇几乎是全书中最长的一篇,在整部书中显得特别突出。到达吉林之后,张伯驹暂时出离了各种冲突,可以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和同好们交流聚会。这些谙于旧学的学者们,可以做些白头宫女说玄宗的事,可以有选择地和社会主流间离,流连在私人的兴趣爱好中。也许在某个冬日的午后,寒冷的长春引起了张伯驹对寒冷太白山顶回忆,就着一杯清茶,向朋友们述说山中的经历。说过之后还不尽兴,便写成一篇文字。当他在写这篇文字时,虽然困顿,内心应该是轻松而愉快的吧。他应该会想到《游春图》吧,会想到画中那些骑马游春的小人儿,在山水间享受春日的乐趣。《春游琐记》序言中,张伯驹自称是“春游故人”,此刻他的心应该和他的这些故人们一起流连在春光中。
辛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