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青年报》10月19日10版《写教案岂止一个“累”字》这篇文章中,提到“腾出时间尽可能地琢磨课堂”“教案是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大致思路,但远远不是课堂全部”“我们可以提倡写简教案,写真教案,写实用性的教案”这些观点,笔者完全赞同。但对文中提到的“写教案成为累赘”和“写教案对教学帮助作用不大”两个观点,笔者有不同的思考与认识。
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课堂”等名词大家耳熟能详,广大一线教师通过课改转变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技能。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看似完美的公开课,仍然由老师精彩“表演”,学生被动配合;常态课堂仍有老师侃侃而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往大了说与教师自身学识、经验有关,往小了说是因为教师在备课环节出了问题。说白了,就是写教案还要深思熟虑。实际上写教案与琢磨课堂并不矛盾,教案呈现的就是教师琢磨课堂的过程。教师广博的学识需不断学习,丰富的经验需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长时间积累,而认真写好每一课的教案便是学习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上好课的关键。
教学需要深耕细作,写教案要下功夫动脑筋。单说教案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就不是件易事,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学科教案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展开。再说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教学过程的预设……这些内容是每一位教师课前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反复斟酌思考,最终通过写教案把琢磨课堂的过程用文字呈现出来。常见教案模板中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是教学设计预设中最基本的元素,这些“规定动作”也是教师执教生涯中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对象的不断变更,需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我们提倡教师求真务实,写简教案,写实用性教案,但一定是在常规教案的基础上创新,保留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新入职教师认真写教案,逐渐规范了课堂,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摸黑走路;成熟教师写教案,积累了教学经验,沉淀了教学智慧,更为新教师提供了可供学习的宝贵资料;老教师写简案,二次修改教案,力争做到与时俱进,常教常新。名师成长也经历了懵懂、学习、成熟、升化各个阶段。我想:名师初为人师时,也一定认认真真钻研每一课的教材,详细规范撰写教案,课后勤于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经过千锤百炼,最终成为名师。名师不把教案当回事儿,因为他心中有案。但,名师毕竟是凤毛麟角。
实际上,规范详细的教案不仅是教师艰辛工作的体现,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见证。各级教育部门检查教案的目的,不仅仅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及评优选模、晋级晋升的依据,其真正目的在于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瓶颈,了解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然这是手段之一,不是唯一。通过检查教案,了解各学科教师教学理念是否有待转变;教学目标制定是否存在目标设计过多、把握不清晰、阶段性不强的问题;教学设计预设中是否以学定教、以学为主,是否舍得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与探究;教学资料选择是否适度,且服务于课程内容;作业设计能否关注学生差异,让静态作业与动态作业承载学生的兴趣……通过教案检查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的内容,实实在在解决教师发展的问题,指导各层次教师专业得以发展。
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变化的,课堂因其不可预测而充满活力。没有哪位教师完全依照教案照本宣科。教师只有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认认真真写了教案,才能应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才能敏锐地捕捉到课堂上学生瞬间的生成,进而依据生成的内容,及时调控课堂,使精心的教案预设与课堂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和谐互动,共创精彩课堂。
文中提到“上一节课就得花去3个多小时写教案”,实际上,一节公开课的教案设计会花去更多时间与精力,但这是常态的教学工作。这也是教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实写照。“累”教师的不是规范详细、符合“套路”的教案,而是不潜心钻研教材、不分析学习者特征,只想机械照抄现成教案的举动。
(作者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锦绣苑小学教师)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