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今晚巴黎是我家

本报记者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18日   09 版)

    “我们现在在马约门这里,没有地方可以去。请问有人今晚可以收留我们吗?”

    巴黎时间13日晚11点45分,波兰小伙子多米尼克用手机在社交网络推特上打出这句话,并依照女友建议,在句子末尾加上“#Porte Ouverte”。

    在法语中,这个词是“开门”的意思。按下发送键,“#Porte Ouverte”亮起与前面的文字不同的颜色,给这条推特挂上了当晚最热门话题的标签。

    多米尼克和女友原本有地儿可去,他们为这趟法国之旅做了充分的规划和准备。如果一切正常,在晚上10点钟搭乘机场巴士到达马约门站之后,他们会打车前往预订好的经济旅舍。

    然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一连串的枪声和爆炸声在巴黎市区响起,这座城市遭遇恐怖袭击,不少人在袭击中丧生。袭击过后,众多巴黎市民发起“自救”行动,其中就包括“开门”,号召巴黎市民在社交网络上提供自己的家庭地址,为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提供临时住处。

    发完这条信息后短短几分钟内,多米尼克就收到1000多条转发提醒的消息。

    如果你愿意打开家门的话,请写上你的位置和#Porte Ouverte,列出安全的地方吧

    在枪声和爆炸声响起之前,对生活在巴黎的人来说,13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星期五。

    和以往一样,结束了一周课程的19岁大一学生利亚姆打算跟朋友去酒吧喝酒。他来自英国,两个月前才到巴黎读书,在巴黎6区租了一间公寓。晚上9点,一行10人准备出发的时候,枪声响起。

    与此同时,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4个男子挥舞着AK-47突击步枪冲进了正在上演摇滚音乐会的巴塔克兰音乐厅,朝数千名在场听众开枪扫射;正在举行德法足球友谊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周边发生数起爆炸;巴黎10区和11区交界处发生多起枪战。

    “枪击这种事情在大城市里并不少见。但是后来,我们看到了市区爆炸的新闻,就变得非常紧张。”利亚姆说,他和朋友迅速给自己认识的所有在巴黎的人打电话和发信息,确认他们是否安全,并上社交网站查看发生了什么。

    恐怖袭击大约40分钟后,下班回到位于巴黎18区的家中休息的音乐制作人于连收到一条短信,正在看电影的他并没有在意。两三分钟后,他的手机响个不停,陆续有短信进来。

    “你还好吗?”其中一个发信人是两个小时前还在一起的同事。

    “我当时就想,一定是出了什么事情了。”于连说。他立刻在新闻网站上查看实时更新的报道,然后登录社交网络,想看看周围的人是什么情况。

    很快,利亚姆和于连都注意到一个新的话题标签“#Porte Ouverte”。这个标签内容被持续刷屏,几乎每一秒都有几十甚至上百条带着这个标签的信息发布。

    “我们有10个人在6区,如果有需要的话私信我。#Porte Ouverte”晚上11点42分,利亚姆发了一条。 

    18分钟后,于连也加入了队列。“我这里还可以招待两个人,靠近4号线和12号线的交汇点。有需要请回复。#Porte Ouverte” 

    这个时候,32岁的西尔万·拉普瓦正坐在巴黎西北部的卧室电脑前想方设法与每一个朋友取得联系,没有注意到自己发起的这个标签已经成为推特主页的大热门。

    西尔万是一名记者,恐怖袭击发生后不久,他在社交网络看到好几条主动向陌生人提供安全住所的信息。

    “当时的情形非常混乱,没有人知道具体的伤亡情况,也不知道外面是否还有将要作案的恐怖分子。交通系统大范围停运,很可能有人被困在路上。” 西尔万说,“我很感动地看到有人在做一些事情,让待在外面的人尽量脱离危险。”

    西尔万考虑到,需要设置一个标签,形成一个话题,让它稳定地出现在社交网络主页面,才能把信息集中起来,让需要帮助和有意提供帮助的人都可以看到。

    “如果你愿意打开家门的话,请写上你的位置和#Porte Ouverte,列出安全的地方吧。”他在键盘上敲下这样一句话。这一条推特随即开启了“开门”标签。

    “我没有选择‘不要害怕’‘不要恐慌’这类克服消极的说法,就是简单明了的‘开门’,既是打开家门,也很像打开心房、张开怀抱。”西尔万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们需要这些积极的东西。”

    闭嘴吧,有空不如发一些有用的东西

    14日凌晨1点7分,多米尼克更新了一条标记着“开门”的推特:“#Porte Ouverte 我们现在安全了!感谢大家的关心!”

    帮助他和女友的是康斯坦丝,她在“开门”标签下发推特说,自己住在蒙特勒伊,“如果有人需要,我可以去接你”。

    就在多米尼克发出信息后不久,他就和康斯坦丝取得联系。半小时后,这个住在巴黎东部郊区的年轻姑娘开车到达市区,把多米尼克和他的女友接到自己家里。

    “我们特别感谢她,她开车过来真的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一切都还没尘埃落定,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多米尼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没有人知道,在这场恐怖袭击事件中,有多少流落街头的人通过“开门”推特找到了安全的栖居之所。但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经历危难的时刻,有无数的人在尽力地为陌生人提供帮助。西尔万的一名前同事告诉他,单是在13日晚上,“开门”标签就足足出现了70多万次,还衍生出各国语言的版本。

    “70万,这个数字在中国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法国来说,它相当于是一场‘推特风暴’,在大选日才会达到的数目。”西尔万说。

    这个效果远远超出了西尔万的预期。他并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劳”。

    “我并不是这个向陌生人提供住处的活动的发起人,我只是最终给了它一个统一标签和叫法的人。”西尔万说,“我不是警察,不是消防员,也不是医护人员。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没法像他们一样为大家服务。我是一个记者,但并不在什么大的主流媒体工作,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不了什么的作用。我唯一了解的就是社交媒体的传播力度。” 

    也有人对“开门”标签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提供自己的地理位置是在向恐怖分子暴露目标。

    看了三四条这样的推特之后,西尔万给了自己几秒钟时间思考,然后毫不客气地回复:“闭嘴吧,有空不如发一些有用的东西。”

    这名记者清楚,多一两个“开门”推特,对恐怖分子来说没太大区别,但是对于正在街道上经受危险和恐慌的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已经在巴黎生活了超过10年,两个雇主的办公室都离巴塔克兰音乐厅很近,遭遇袭击的共和国广场、法兰西体育场和一些餐馆他也都去过。如果那晚他在办公室,就会听到枪击声和人群四散逃开的尖叫声。

    “这里是我熟悉的地方,是我深爱的城市。那些横加批判的人,根本不懂这一切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西尔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对这一点,于连感同身受。作为音乐制作人,他心头最大的伤痛是被血洗的巴塔克兰音乐厅。“如果不是因为我病了,当晚我很可能就在那里”。

    上周四,他就在一个发生枪击的小酒吧跟朋友聚会。那是一个坐落在街道尽头的酒吧,有着装饰性的石头墙、美妙的音乐和品类并不多的酒单,总能坐满人,但是并不吵闹。周五晚上9点之后,那里被警车的鸣笛围绕,散落着玻璃碎片、大片的血迹和跑掉的鞋。

    我们需要巴黎依然是一场盛会、一个派对,是一个让我们跳舞、交友和相爱的地方,要让这座城市的心继续跳动下去

    14日早晨8点半,西尔万起床,打开广播,听了一个半小时新闻简讯。

    在他凌晨4点入睡的时候,媒体播报有120人死亡、87人受伤。而在早上的新闻里,死亡人数增加了8个,有300多人重伤入院治疗。

    周五晚上一直没有落泪的西尔万一个人在家哭了10分钟。

    “我原本以为情况不会比昨晚更加糟糕。”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可是我醒来听着新闻,有更多人死去,更多人受伤。我发现这场灾难越来越真实了。”

    恐怖袭击发生约12个小时后的巴黎,相比往常的周六,显得冷清了许多。

    德国钢琴家大卫·马尔泰洛来到巴塔克兰音乐厅附近,在他那印有反战标记的钢琴上弹奏起约翰·列侬的名曲《想象》。

    “想象这个世界没有国家,没有人会被杀或为此死亡,也没有宗教的纠缠。想象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在和平中生活着……”

    不远处,警察守在封锁线前,来到现场的死伤者家属失声痛哭。

    利亚姆出门去了一趟超市,门卫检查了他的背包。政府出于安全考虑,暂时关闭了博物馆,他和朋友们的周末计划只得取消。

    从夜晚的哄乱到早晨的宁静,一切似乎已在慢慢复原。

    西尔万打开窗户,看到两个小男孩从窗前跑过。“早晨我去市场买了一些蔬菜,我看到有人从烘焙店里买回面包还有人跟朋友一起喝咖啡,我感觉,生活在继续”。

    周六晚上,他要和朋友一起去酒吧聚会。他说,大家可能会哭一小会儿,但是要哭也是在一起哭。“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和朋友们在一起,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在一起”。

    不久,西尔万又在推特上发起了一个新的标签,名叫“#Paris Doit Rester Une Fete”,意思是,巴黎必须保持欢聚。

    “我们需要巴黎依然是一场盛会、一个派对,是一个让我们跳舞、交友和相爱的地方,要让这座城市的心继续跳动下去。”

    在网络上,带有“开门”标签的推特也还在持续不断地更新着。随着恐怖袭击夜晚渐远,推特内容开始以评论为主。

    有人写道:“每次像这样可怕的事情发生,都会被人们的精神所战胜。这就是为什么恐怖主义者永远不会得逞。”

    于连也说,“开门”标签是一个很好的团结标志,让他为法国人和巴黎人民感到骄傲。 

    虽然政府强调要以安全为重,他还是决定当晚去酒吧和朋友会面。

    “我们法国人不会为此就害怕去酒吧。”他说,“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于那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只是需要跟它共处,但不是被它影响。”

    周日下午,于连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发来一张照片。

    “现在我脑子里所想的全部就是从我的窗户望出去的景色。”于连说,“你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它看起来那么美好。”

本报记者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18日 09 版

市场不认“白条”的承诺
今晚巴黎是我家
新闻眼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