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23日关于6岁幼童小武遭亲生母亲长期毒打的报道刊发后,引发社会普遍关注,如此人间悲剧如何不再重演?记者采访了苏州大学心理专家王尔东,从心理学角度来剖析虐童案的背后。
小武成为大人的“情绪垃圾桶”
刘瑶(化名)的感情经历非常坎坷,从2008年之后,就与3个男人发生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在王尔东看来,这个29岁的妈妈并没有准备好做一个母亲。
“刘瑶从小的生活环境并不好,导致她在亲密关系建立上很混乱。”王尔东表示,刘瑶也没有组建一个稳定的家庭,小武也是一个私生女。母亲的几段不稳定的感情,直接导致小武从小就缺少爱的家庭环境。
当然,作为单身母亲,刘瑶生活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在KTV中从事陪唱的工作,加上小武寄宿在学校里,母女俩缺乏良好的交流。刘瑶的生活并不如意,所以这位年轻的母亲会带着各种情绪。
记者了解,男友汪某也会对刘瑶使用暴力。在这个环境中,汪某是3个人中最强势的,而小武则是最弱势的。在这个极不稳定的结构中,小武就成为两个大人的“情绪垃圾桶”。大人们但凡在生活上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用打孩子来撒气。
“通过现有的信息来看,还不能判断汪某是否变态,不过起码有暴力倾向。”王尔东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汪某待业在家,面临着基本的生存需要,加上刘瑶也有生存压力,生活在最底层的两个人都有很强烈的焦虑感。
为了生存小武只能向大人讨好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医生,他们对小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很会讨大人的好。
在心理专家王尔东看来这很正常,对小武来说是形势所迫。大部分孩子有爹爱有妈疼,但这是小武所缺少的。
“她要讨好大人,别人才会喜欢她,她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王尔东剖析小武的心理,“她在家里遭受家庭暴力,大人们会打她,她根本没有反抗能力,她只能选择讨好别人,这意味着少挨打。”
王尔东认为,小武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很难判定是好事或者坏事。毕竟,在她之后的发展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她有可能变得很功利,也可能变得很精明,走上歧途就可能坑蒙拐骗。”王尔东表示。
作为心理专家,王尔东非常担忧,一个6岁的女孩就遭到虐待。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孩子越小,虐待所造成的心理创伤越严重,将来康复的难度越大。
“我非常担心她的被虐体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些经历足以对她造成心理创伤,应该找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这个孩子真的应该好好关心!”他坦言。他支持尊重孩子的选择,剥离这样的家庭环境。王尔东说:“如果让孩子持续暴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对孩子一点好处都没有。”
母女俩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得知,刘瑶已经被关押在宿州市看守所,在警察询问过程中,她表示对虐待孩子的行为表示非常后悔。在王尔东看来,母亲的忏悔也是真心的。
“如果对她判刑,不过仅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惩罚,对潜意识上的影响有限。”王尔东认为单纯对母亲的惩罚,并不能解决其虐童的心理根源,“如果这个母亲在内心深处不改变的话,即使意识层面会告诉她虐待孩子不对,以后还是会有虐待孩子的可能性”。
这与十几年前的电视剧《不要与陌生人说话》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便男主人公知道家庭暴力不对,但是情绪来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会看到戏剧性的一幕,施暴结束之后,他总是对妻子表示非常愧疚。
王尔东认为,要改邪归正,刘瑶应该有所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刘瑶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会对孩子好,这是不够的。
“她是一个有问题的妈妈,只有心理问题根源解决了,才能兑现她不打孩子的承诺。如果不做心理干预,一旦有情绪来的时候,她是把控不住的。”王尔东特别强调。从我国发生的虐童事件来看,中国一直缺少对施暴者的心理干预措施。
王尔东有一个观点,即便刘瑶身陷囹圄,她毕竟还年轻,总有一天要重回社会,社会应该更加关注她未来的生活,不能让她再成为虐童的“定时炸弹”。
“最理想的状态是,刘瑶能得到心理方面的辅导,同时社会工作者也能参与进来,帮他一步一步走出生活的困境。比如,找一份正经的工作,找一个靠谱的男人,为小武组建一个理想的家庭。”王尔东提出了对策。
砀山县民政部门表示,如果刘瑶被剥夺监护权,民政部门会兜底。小武所在的旭日学校董事长也表示,以后刘瑶没人照顾的话,学校可以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不赞成孩子去福利院或者学校,这不是最佳方案,孩子的成长需要温暖的家庭环境,需要稳定的情感互动和支持。这是机构所欠缺的,毕竟那里的一位工作人员要对着一帮孩子,难以给孩子足够的互动和温暖。”王尔东分析说。
王尔东建议,如果小武的亲生父亲的家庭能接纳她,这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实在没有合适的家庭,我们不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找一些比较好的家庭,接收像小武这样的孩子。不过,我国的收养法律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从孩子的成长来看,这样的选择比机构更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