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从搭建公益平台到自己运作项目

“4U青年空间”探索公益商业结合新模式

本报记者 王晨 通讯员 杨琳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12日   09 版)

    2014年3月,李哲和朋友们创办了“4U青年空间”——一个旨在聚集有想法的年轻人,并为其提供服务的公益创业平台。本报2015年3月曾以《“4U青年空间”探索创业服务新平台》为题报道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谈到近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李哲说,现在“4U”的运营与盈利模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动——由原来的交流公益类项目为主,变为交流公益类项目与创业类商业项目同时运营,“尤其近半年来我们并没有接办太多的活动,曾经我们盲目地追求量,现在团队学会了抬头看路和思考”。

    过去“4U”举办的大多是青年交流活动,如“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兄弟大行动”和北极星支教队等活动中,“4U”帮助提供资源与人脉,让项目成功孵化。这些活动都是无偿的,平台没有很好的盈利模式,收支难以平衡。

    如今,在运营方面,“4U”分出了青年创业、青年公益、青年交流这三大方向。

    青年创业是指“4U”自己运作或帮助其他组织孵化创业项目,是目前平台盈利的主要来源。青年公益与青年交流都是公益性质的活动,旨在帮助年轻人交流思想、共享资源。

    李哲介绍,“大学GO”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个青年创业项目。《大学GO》是一份由他们团队编写并发行的服务辽沈在校大学生的新型服务性期刊,内容涵盖衣食住行学等需要注意的信息。2015年9月发行,当时一共印了3万份,分发到东北大学等10所高校。项目中涉及的印刷费用由他们拉到的合作商家赞助。

    从前期收集素材、做样册、拉赞助到后期在各个寝室分发,都是团队成员合力完成的。他们最难忘的是拉赞助这件事。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家一直早出晚归,像业务员一样看到店铺就进门介绍,一共走访了100多家店铺或企业,最后拉到了9家赞助。

    李哲坦言,自己学到了很多技巧,比如学会看人眼色、分辨不同类型的人,“很多人看我们不是吃饭或者购物的,马上就会有抵触情绪,问他老板在不在,他说不在,但其实他就是老板。谈判时,不能一开始就太商业化,要把对方当作朋友来交流感情,双方建立了信任之后就会更容易谈了,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第五天我们才签成第一单赞助,虽然只有几千元但是大家特别兴奋。后来我们两个人一组,每当某个小组拉到赞助时,就在微信群里汇报,这样大家看着成功的消息,整个团队的能量就起来了。”李哲说。

    每当接办创业类项目后,所得盈利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给“4U”成员。因为没有稳定的盈利模式,所以主要成员都不是全职来做的,都各自有固定的工作。

    李哲也曾考虑把“4U”平台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运营。但是因为盈利模式不够完善,收入一直较少,给团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在盈利方面压力小了,整个组织的发展也减轻了一些负担与束缚。

    “我们做这个平台就是基于兴趣,不是为了赚钱。目前从各地的青创空间发展情况来看,想把它做成一种盈利模式是比较困难的。”李哲说,“4U”的青年公益和青年交流都属于公益的范畴,不收任何费用。进行商业活动是为了让公益类项目更好的运营下去。

    现在,“4U”的成员已增加到50多人,空间的组织结构分为财务管理部、外联公关部、网络推广部、宣传策划部等部门,按成员的个人特长和意愿进行分工。

    李哲认为,未来“4U”必须把公益和商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平衡。“4U”准备举办一个“U人才培养计划”,是青年交流系列活动。“4U”将聘请各行各业的高手给大家讲一些职场经验,前期准备采用微信群讲座的方式,然后开展线下活动,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尽快适应职场。

产业互联网黄金三十年来临
产业互联网革新供给侧
“4U青年空间”探索公益商业结合新模式
创业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