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称高的教师不屑将时间“浪费”在讲课上,而是追求能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科研奖励,毕竟科研奖励一般以“万元”计算的回报,远在课时费之上。
不管甘阳被打耳光的真实原因,是否为“拖延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职称问题确为“青椒”最大的痛。职称上不去,对教师的影响是全方位、根本性的,归结为俩字:没钱。“没钱”问题既反映在教师工资上,更反映在教师可获取的学术资源上。
高校教师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这都与教师的职称挂钩。职称越高,薪级工资和津贴越高,现在多数学校教师的课时费,也与职称呈正相关的关系。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教授的课时费是讲师的1.4倍,是助教的1.6倍。问题在于,每位老师的备课用心程度、授课效果并不能用职称衡量,职称高者未必比职称低者讲课质量高、更受学生欢迎。
很多职称高的教师不屑将时间“浪费”在讲课上,而是追求能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科研奖励,毕竟科研奖励一般以“万元”计算的回报,远在课时费之上。职称上不去的普通青年教师,缺乏学术资源分配的话语权,获得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机会,远远少于职称高的教师。以教育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的申请条件为例,规划基金项目申请者要求具备高级职称。《上海青年社科工作者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也表明,高职称者拥有更多的科研项目与成果奖项。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偿,“青椒”们的选择有二:一是多带课;二是多搞科研。多带课能够带来即时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课时费,但学校的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毕竟有限,在以教学为主的院校中,“青椒”们为了多带课而发生“抢课”事件也屡见不鲜。对于教师来说,“上完课”和“上好课”是两个概念,为了上好课就需要在备课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更多的文献和资料、制作更精良的教学课件和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教法,如果一味地为了上课而“抢课”,在个人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课程的准备和讲授势必会大打折扣。
多搞科研似乎是教师发展应遵循的路线:科研成果多,职称上的快,其余问题都好解决。头顶悬着的“职称之剑”迫使教师不能忽视科研,在这样的逻辑之下,教师将更多的重心偏向于科研工作,用于教学的工作时间就会压缩,高校中出现了普遍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就在本周,某省份对该省一所高校的巡视情况反馈中就明确指出了该校“重职称轻教学、重科研轻管理”的问题。科研考核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晋升职称时候的一次性工作,是每一年的硬性指标,所以也会出现职称高的教师因忙于科研而应付教学或不亲自授课的现象。
所以,“青椒”们待遇低,是以职称为核心的高校教师考评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结果,“青椒”待遇低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生活压力已成为高校教师焦虑的主要来源。
走出高校教师为提高待遇而晋升职称,为晋升职称而倾向科研,为倾向科研而轻视教学的现状的前提,在于明确大学和高校教师的职责,回归大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让专注教学的“老实教师”也能有所回报,这并非不可能。1月7日,河南大学专门为“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专注教学30年,课堂堂堂爆满,网上语录几十个版本”而退休时还是个讲师的常萍老师举行了规格几乎等同于特聘教授的副教授聘任仪式。校领导称:常老师“论学养、论造诣、论贡献、论影响,她早已超越了教授”。
樊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