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4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再读季羡林:

听风的脚步 然后碰见远方

惠滢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4日   03 版)

    100多年前,一个婴儿降临在山东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后来,他走到济南、北京,又走到迢迢万里的德国和瑞士,走遍了几个大洲。如果把他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他浮沉于世98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季羡林。

    自称“幼无大志”“老无大志”的季羡林,却是一个仔仔细细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人。他的儿子季承说:“他的思维特别的活跃,见物生情、见景生情,随时都有题目出现,所以他的作品特别多。比如说他出来散步了,抬头一看丝瓜已经长到三楼去了,于是一篇散文就出来了。”

    季羡林常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天生有一种对自然界的亲和、敏感。季承说:“这常让他产生一种幻想,非常的缥缈、温柔,具有诗意。比如,他在《清华园日记》里好几处都写风在树林中走,听风的脚步,然后碰见远方。”

    在这样一种情怀下,季羡林格外珍惜一切美好。

    在朋友欢笑之中,在家庭聚乐之中,在奖誉纷至沓来之时,他满面含笑,心旷神怡,却蓦地会在心灵中一闪念:“这一出戏快结束了!”这种念头哪里来的呢?“原因也很简单,必然是因为我认为这一出戏很有看头,才不希望它立刻就煞,因而才有这种浓烈的感觉。”季羡林在文章中解释。

    在大学时,季羡林读俞平伯的散文《重过西园码头》,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从现在起我们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这就说明,过去日子过得不仔细,甚至太马虎。俞平伯先生这样,别的人也是这样,我当然也不例外。日子当前,总过得马虎。”

    “我希望真正能够仔仔细细地过,认认真真地过,细细品味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寻常’。我希望千万不要等到以后再感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空吃后悔药,徒唤奈何。”

    季羡林出生于清末,经历过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在欧洲住过10年,经历过“二战”,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及“文革”和改革开放。他在苦难中挣扎过,也踏上过人生巅峰。

    在巅峰之时,季羡林有时一天要接待六七拨儿来访者和采访者。“我好像成了医院里的主治大夫,吃饭的那一间大房子成了候诊室,来访的求诊者呼名鱼贯而入。我还成了照相的道具,采访的对象,排班轮流同我照相。”他最怕摄影者那一声棒喝:“笑一笑!”他说:“试问我一肚乱絮般的思绪,我能笑得起来吗?”

    他甚至忆念起“文革”时自己作为“不可接触者”的生活。“走在路上,同谁也不打招呼,谁也不同我打招呼,谁也不会怪我,我也不会怪任何人。我现在常常想到庄子的话: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这是真正的见道之言。”

    这位自评呆板保守、秉性固执的学术大家,不愿改变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比如一身卡其布中山装,国内外不变,季节变化不变。每天四点半起床,吃完立即工作“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在87岁时,仍然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如果哪天没有读书或写作,他在夜间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痛责自己虚度一天。

    上世纪90年代,季羡林在一篇《新年抒怀》中这样评价自己:“如果自己身上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自己是勤奋的,这一点差甚自慰。我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是一个自知之明超过需要的人,是一个思维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地转动的人。”

    他在95岁高龄时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可以歌颂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歌颂这些美好的事物,95年是不够的。因此,我希望活下去。岂止于此,相期以茶。”

    如果这位热爱美好的老人还在世,那么距离他茶寿的日子也不远了。但无论如何,他的戏没有结束。近日,季羡林散文精选书系《风在树林里走》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些生活细节、人生感悟,均收录其中。

《一百年漂泊》: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心灵迁徙
听风的脚步 然后碰见远方
有乐趣地写作,摆脱无趣人生
乡村小学生用作文换书本
青春书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