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接待过一个网络成瘾的初三男生,他成瘾程度之深,心理咨询经历之丰富完全超出想象。无论是心理医生的干预,还是去参加“少年领袖营”,都“戒瘾”如抽丝,“复发”如山倒。
从遥远的城市来到我这里时,孩子已经很长时间不去学校了,他的理想在父母眼中简直是滑稽之极——“电竞手”,父母觉得孩子是彻底疯了。和这种状态的孩子交流,连建立咨询关系都有很大的难度。孩子摆出一副“任你巧舌如簧,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
为了拉近距离,我先从他平时读什么书入手,没想到这个点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告诉我正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追问他怎么能静下心读这样的书,他说自己不喜欢浮躁的快餐书,他读过几本路遥的书,女生班长也喜欢路遥,这本书是她送的。见我感兴趣,他继续讲这个女生对他很好,他很喜欢这个女孩。
我真诚地提醒他,千万别跟女孩表白,因为他们进入恋情的消息一旦被班主任知道,肯定会找女孩谈话,提醒她,男孩网络成瘾,不坚持到校,未来不会有前途。如果女生“执迷不悟”继续交往,班主任可能会找她的家长。无论是否继续交往,他和女生之间那种美好的感觉都会就此结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男孩可能会找出各种“网络成瘾”的理由,将自己的人生扭曲。
小伙子静静地听完,悠悠地说“我已经经历过一次被别人扭曲了”!初一下学期期末他考得特别惨,暗下决心,初二上学期一定努力学习,打个翻身仗,结果依然没有考好。他特别失落,特别委屈,想玩游戏缓释一下。不想母亲发现后冷嘲热讽:“我可要重新规划一下我的钱了,玩上网络游戏的人注定没有出息,绝大多数都成了啃老族,我得给自己存足养老钱……”从此妈妈不再给他零花钱。小伙子愤愤不平,既然妈妈看扁我,就让她的预见灵验。小伙子开始逃课、不完成作业,不让玩游戏就把家里的东西砸了或索性去网吧玩通宵。
我告诉小伙子,我理解不被父母信任的内心痛苦,但自我放弃不仅证明了对方的猜测是对的,而且还耽误了自己的人生。我鼓励小伙子战胜游戏的诱惑,和女孩一起肩并肩面对中考。几次咨询之后,小伙子真的戒除了网瘾,考上了重点高中。
孩子迷恋游戏是考验家长教育方法的关键时刻,千万不能经不起考验。
升入初三,郭子轩很有毕业生的状态,他每天放学之后在学校问老师问题,和同学写作业,甚至提出要住校争取更多完整的时间学习。他每天早上起床十分艰难,貌似晚上苦读到很晚的样子……这决不是我心目中他的风格,他从来不会因为成绩而如此努力。我猜想过他可能是玩网络游戏,但我也有侥幸心理,毕竟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给他讲我辅导的网络成瘾案例,给他内置了刹车器。
那天我睡到半夜突然惊醒,透过门缝,看到书房的灯光,敲门、等待开门、重新开机,查看记录……我狠狠打了他一巴掌,“滚回去睡觉!”看着他闪回房间,我也快速回到房间,关上门,避免自己多说一句话。那一夜我同样没有睡着,估算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玩的?需要多长时间戒除?我以怎样的姿态面对他?
奇怪的是,第二天他放学后马上回家了,晚上没再去过书房,我也没有再和他提起这件事……当孩子已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愧疚了,并在行动上纠正了,父母就没有必要“痛打落水狗”,更不能诅咒孩子成为你最担心的“那种人”。
网络成瘾目前已经成为学生荒废学业的重要因素。网络游戏的开发者在多维度研究游戏者的心理,增强“忠诚度”和“黏度”是成功游戏的生命线。一边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各种心理需求的游戏,一边是全然不顾学生内心感受的课堂学习;一边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营造现实朋友圈,一边是学习成绩好也不一定被同学认同,也不一定有人缘……你说孩子容易选择哪个?如何帮助孩子与网络游戏保持安全距离是现代社会父母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一,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之外的爱好。让孩子能够在爱好中获得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第二,密切关注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这时是他们沉迷游戏的多发时刻,给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
第三,孩子已经玩上游戏了,父母先不要一概否定,而是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了解这个游戏是如何吸引人的。这样交流就会有的放矢,避免无端引起孩子的逆反。
一旦发现孩子有网络成瘾的倾向,既要避免“树大必直”的态度,因为网络游戏的魅力很难让孩子自己放弃;又要避免轮番进攻,甚至用诅咒来“唤醒”孩子,这样不仅不会把孩子戒瘾,反而会恶化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