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的两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经结题,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学术论文……过去的两年,华中农业大学化学系31岁的青年教师石炜收获满满。
新学期伊始,石炜又投入到紧张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成果离不开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扶持”。作为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首批培养对象,石炜说自己入选“是荣誉,更是责任和鞭策”。
近年来,共青团湖北省委调研发现,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青年科技人才工作创新热情高,但缺乏相应培养机制,项目少、经费缺,面临多重成长困境。
2014年3月起,在湖北省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团湖北省委联合省科技厅等单位在全省发起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科技创新,打造助力青年英才成长的“双引擎”。
团湖北省委书记张桂华说,两年来,通过打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双引擎”,全省范围内点燃了火种、营造了氛围,示范引领产生裂变效应,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已逐步形成与“双引擎”相对应、呈梯次的创建机制,越来越多的青年英才加速涌现,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发挥生力军作用。
打造科研人才成长“快车道”
每天下午1点,在长江电子航道图技术青年创新工作室,“午间1小时问答”都会如期举行。
对吕霖与工作室其他小伙伴来说,这是提升业务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别小看这1小时。”工作室负责人杨保岑说,“许多创意都是在这里碰撞而来的,不少已转化为项目成果。”
工作室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他们共同完成的“长江电子航道图动态更新及一体化服务方案研究”项目成果,被专家组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电子航道图一体化服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年轻时就能参与一些重大项目并取得优异成绩,吕霖和小伙伴觉得这得益于青年创新工作室的出现。
2014年3月起实施的青年创新工作室,旨在提升青年职工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重点培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领域优秀人才。
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每两年遴选一次,培养对象均要求35岁以下。据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徐小兵介绍,该计划首批55名培养对象来自全省4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涉及20余个专业领域和重点学科,全部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普遍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出发点就是一个——促进年轻科研人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助推全省‘十三五’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入选成员和培养对象就此上了成长的“快车道”。全省首批50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均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配套设施、专项经费等,承担本行业、本单位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创建期末,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将获颁成果登记证书。成员将在绩效奖励、学习深造、项目扶持等方面获优待。首批55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培养对象,除享受导师一对一指导、每周期5万元资金等支持外,还将在承担项目、参与课题等方面,享受个性化扶持。
青年在项目中迅速成长
两年时间,类似上述长江航道测量中心的研究项目,在首批青年创新工作室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培养对象中,已陆续开花结果。
目前正逐步建设完善的武汉中心大厦是“华中第一高楼”。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建三局武汉中心项目”青年创新工作室紧挨工地,除已立项的科技成果研究外,还开展新课题研究,积累更多超高层施工经验数据。
“工作室对塔吊埋件、塔吊加固钢筋等进行应力应变监测,评估结构安全,指导现场施工。”项目常务副经理周杰刚介绍,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工作室已攻克武汉中心项目所有深化设计难题。
为能更准确判断高层建筑火灾的“烟囱效应”,工作室与同济大学博士开展联合研究,对大厦工程火灾进行模拟分析,实现了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火灾模拟的“零突破”。工作室还完成“凸点顶模”研发设计。“不光首次成功应用在武汉中心项目上,636米的武汉绿地中心、528米的‘中国尊’以及400米的深圳华润大厦,均采取了该技术。”周杰刚介绍。
系列成果的背后,工作室实行“老带新”培养,年轻人通过一个个项目,在钻研中打下扎实基础。项目成员武超对此深有感触。每做一个课题,武超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跟师傅多次探讨。这些课题都来自一旁工地,课题成果出来了,很快能转化生产。
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通过项目实现科研水平提升,“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成员纷纷受益于此。2011年到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任教的石炜,第一年就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由于是新入职科研人才,石炜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但许多科研项目需要助手。学院因此特事特办,专门为其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助手。
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博士李申慧从事波普学分析研究,荣获2015年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2014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入选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不仅享有了5万元科研经费支持,还让各种配套政策帮助科研走上了‘快车道’。”仅所里对“青年科技人才”给予8万到50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一项,就为李申慧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双引擎”引领效应不断裂变
“双引擎”引领效应由点到面不断裂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工作室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入选培养对象方面。
“如何解决自主品牌汽车的油耗问题?”“新能源汽车要解决的最大发展瓶颈是什么?”在2015东风青年自主创新科技论坛上,平时不善言辞、埋头苦干的理工男们,纷纷围绕工作难题唇枪舌剑。
近年,东风汽车公司团委注意到,企业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压力大、强度高,青年难免遇到各种问题。继两名青年入选首批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培养人选后,该公司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借此大力开展青年自主创新科技论坛,发挥“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扩散效应。
在江汉油田,机会“正在惠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级工程师吴汉川常常感叹,徒弟李莉莉“赶上了好时光”。“我工作10年才拿到局里的一个奖项,当时是最年轻的,徒弟大学毕业不到7年,就成为国家‘863’项目主力、 ‘十二五’重大专项项目组成员,为企业创效2000多万元。”吴汉川说。
在团湖北省委指导下,江汉油田团委大力实施青年英才计划,通过建立“青年建功成才百万奖励基金”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激励和选拔任用体系。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技师、青年技术人才被配备到关键岗位、领导岗位,走上“一人多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发展之路。
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也行动起来。去年11月27日,湖北大学举办一场校级青年英才支持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签约仪式。校长为入选团队及个人颁发证书,通过系列扶持、激励政策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中科院武汉分院各研究所纷纷设立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提供“保姆式、导师式”服务,一大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迅速脱颖而出。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青年创新工作室是新形势下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创优的积极探索。”团湖北省委副书记金鹏说,“在省委的领导下,要立足于分类服务青年成长需求,通过青年‘双创’人才培养试点,每届培养期满,优秀人才将被推荐到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一批新鲜血液将补充进来,逐步形成完整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链条,助力中部人才高地崛起。”
本报武汉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