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热火朝天栽下上万棵桃树,山坡下精耕细作种下一片“共青林”……
没出农历正月,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九龙村的青年村民,已提前为如何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忙了起来。
惠水县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过5轮核查,目前还有5.9万贫困人口。九龙村是惠水县典型的苗族聚居村寨,作为全省一类贫困村,找到适合自己的精准扶贫之路,是每一个村民奔向小康的希望。
过去扶贫项目常有,但治标不治本,如今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惠水县涟江街道办事处团委副书记、九龙村片区的“包村”干部吴承波一直在思考这一命题。这位不满29岁的团干部记得,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了6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6个精准的答案一定在田间地头。”吴承波说。
春节假期刚过,吴承波就一头扎进村里走村串户调查研究,他很快发现,九龙村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美丽的自然风景,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寺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村子里保留着上千斤的牛皮大鼓,村民们原生态的苗族鼓舞赏心悦目。现实的问题是,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并没有形成一条休闲产业链,特色餐饮、文化缺少包装,客栈的住宿条件达不到游客的要求,过去粗放的旅游开发留不住当今讲究品质的度假客人。
与此同时,九龙村的优势和短板在县委、县政府的通盘考虑下,形成了一个精准扶贫的农业项目——“山村嘉年华”,这个项目计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在进村的道路两旁种起桃林,再配上茶叶种植,形成休闲观光旅游带,项目计划占地400多亩,通过休闲观光产业带领村民奔小康。
“党委政府领导下的总体发展思路有了,共青团组织和青年必须有所担当。”吴承波说。
很快,在团贵州省委的指导下,团惠水县委和吴承波商定,启动一个名为“0计划”的脱贫攻坚项目。如果把“0”看成英文字母“O”,那么它的解读就是“one+one+one”,即“一名青年党员(团员)+一户贫困户+一套脱贫措施”,如果把“0”看成阿拉伯数字,那么最终的目标就是让九龙村的贫困彻底消除。
团惠水县委书记梁明珠介绍,在休闲旅游产业的大旗下,“one+one+one”的模式将根据每一个贫困户的特点量身打造增收办法,最终实现“精准”的要求,同时,青年的知识和活力可以感染更多农户,“激发每一个村民的活力,让村子的潜力爆发出来”。
有了思路、有了项目、有了青年参与,村里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村民改变了过去“村庄建设是政府的事,和我无关”的想法,踊跃报名成为项目建设工人,在获得工资的同时,用自己的劳动换回村里的改变。
有人算了一笔账:种植桃树1万株,树龄平均4~5年,第二年即可开花结果,按照每株产100斤桃子、市场价每斤6元计算,即可有600万元直接收入,观花、采摘、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的带动潜力巨大。
吴承波还盯上了环绕九龙村的荒山,他计划和当地青年一起动手,用路边裸露的石头作为原材料,沿着山腰铺出一条大约12公里的健康步道,未来有条件时再把步道改造成塑胶地面,让游客可以呼吸着新鲜的山间空气散步休闲。
记者还遇见了承包经营休闲农家乐的几位苗族青年,除了经营农家乐,他们还在业余时间组成苗族演艺队,为村民和外来游客义务表演。当地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县旅游局等部门还提供了一些专业培训和指导,更使得当地的旅游休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积极开展特色种植的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把生态优势、民俗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九龙村,随处可见“个性化”定制的精准扶贫项目,为了发挥当地绿色农产品的优势,团组织正在组织青年通过电商、众筹等方式,将当地土特产推出大山。
在吴承波对九龙村未来的展望中,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路径将让农户手中的土地变成股权、资源变成资本,农民变成股东。那时,村民可能会一边拿着分红,一边发展第三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彻底拔掉穷根。
九龙村的精准扶贫探索,是惠水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在惠水县,每一名县级领导都联系指导一个镇(街道),同时挂帮1个贫困村、结对帮扶至少6户以上贫困户。县直部门的科级以上干部,至少帮扶5户以上贫困户,其余干部帮扶至少1户以上贫困户。目前,帮扶干部覆盖了全县128个行政村的13222户贫困户。
与此同时,惠水县还探索出精准扶贫“六问群众”工作法,即一问群众扶贫对象认不认可;二问群众扶贫项目需不需要;三问群众扶贫资金到不到位;四问群众扶贫措施可不可行;五问群众扶贫驻村欢不欢迎;六问群众扶贫成效满不满意。
扶贫工作的主战场在村里,重要的支点在学校,“扶贫必扶智”是惠水县重要的扶贫思路。惠水县委书记万庆华认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更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长久保障。
在惠水县设立的盛华职业学院是一个公益性的职业学院,距离九龙村仅15分钟车程,这里常年工作着100余名教职员工,其中20多名外教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
目前,盛华职业学院每年招收约1300名学生,其中,74%来自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县(市、区、特区),86%来自农村,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达80%。当地贫困孩子通过公益教育获得技能后实现了就业,他们创作的精美艺术品,有的推向了市场,有的还成为国礼。
盛华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懋南介绍说,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和一个知名的大型企业合作,通过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让来自大山深处的学生都能掌握一门技能,进而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回乡带动青年创业,“让学生本人从知识和经济上脱贫,每个学生都承载着家庭脱贫的希望。”
不出意外,九龙村今年有望上百人脱离贫困。青年读职院长技能、百姓做旅游增收入、村庄换新颜脱贫困的小康图景摆在每个村民的眼前。
团贵州省委书记涂妍希望,党委、政府引领,共青团带领青年奋力投身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是未来贵州青年决战贫困的新常态,“九龙村的实践是个很好的样本,‘十三五’刚起步,年轻人参与扶贫攻坚的冲刺已经开始。”
相关报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坤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