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分组讨论的现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泉不由得想起了家附近的几处私立幼儿园。
那天杨冬泉在散步,他看到,幼儿园公布的学费标准,每月最高7000元,最低也要3000元。之前,他只是听单位里的年轻人说“小孩上幼儿园成为负担”。
已经退休的杨冬泉回忆,当年,他拿着四五十元的工资,幼儿园的费用只要几块钱,“现在幼儿园的费用确实让年轻人受不了。”他身旁,另一名政协委员马上补充:“你看到的价格还算低的。”
杨冬泉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把这句话放进去,对年轻人是个鼓励。”杨冬泉补充说,应该再加一句,“要鼓励并重点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得起幼儿园”。
这是“普惠性幼儿园”的说法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幼儿园,关于教育,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已增长10.5%,“十三五”期间还要将“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
一连串数字,将会成为年轻人未来5年收到的政策“大红包”。对于居民出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铁营业里程要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提到住房保障,报告明确“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至于城镇化,报告则给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的承诺。
作为医务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琦关心的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周琦说,这句话作为未来工作重点之一,真正体现了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列入重要保障。从2010年起,重庆市还开始了标准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不过,在全国一些地方,有的基层医院仍然无人问津,大城市大医院一号难求。“基层医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周琦说,目前基层医疗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基本需求。
“医院确实不够,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对此颇有共鸣。在他看来,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负担,“人口多是现实,老龄化也是现实,这些没法改变。要改变的只能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高全立与在场的委员讨论,现在一些地方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较为突出,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弹性、软性的改革能不能缓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5年,年轻人既面临着这些社会议题,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鲜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未来发展的利器: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此外,还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发现,报告用了很大篇幅和力度描述创新。在他看来,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变革,更是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王长江提醒,要防止一些官员“不敢为、不作为”。
依靠创新力量,推动发展转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被描述为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有力地说:“只要闯过这个关口,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话音落下,大会堂里响起掌声。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卢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