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摘帽
继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贫困县全部摘帽”后,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3月6日的记者会上再次提及“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的整体贫困要解决,这是个最大的民生”。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到现在,各级政府均已作出相关部署,社会上关于这一目标的讨论也不少。可以说,贫困县摘帽体现的是扶贫攻坚从量变到质变。一些地方已经列出了贫困县脱贫时间表,纷纷表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除了人民群众从中收获实惠,贫困县摘帽的另一重意义是刺激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扭转发展观念,不再以贫困县的名义“等靠要”。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现过贫困县明明达到了摘帽标准,却千方百计不愿意摘帽,或者抢着当贫困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获得贫困县身份后,地方可以获得很多照顾。虽然这些优惠短时间内看上去诱人,但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贫困地区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行的贫困标准下,贫困县摘帽已经有了明确预期,但是相对贫穷现象在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贫困县消失了,但是个体贫穷、贫富差距依旧是值得继续关注的社会问题。以后,脱贫的方法和角度变了,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终目的不会变。
国企改革
从过去民间“国进民退”的说法,到现在国企产能过剩需要化解,似乎隔了没多长时间。国家正在从钢铁、煤炭两个产业入手,来化解过剩产能。
实际上,国企改革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就已经产生,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提法,如今的供给侧改革正是为了顺应当下经济发展的形势。
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亦在国家的鼓励之列。
国企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同时也要求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其实,不管是“国”还是“民”,二者共同的身份是企业,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了这个基本的前提。
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