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
要把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民生“痛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3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他所在的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这么说。只要认真观察,“痛点”已成为今年的两会热词。
“痛点”与互联网文化的精髓密切联系,它的本义是:消费者在体验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原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的心理落差或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在消费者心智模式中形成负面情绪爆发,让消费者感觉到痛。民生“痛点”,顾名思义,就是民生领域人民群众潜在的负面情绪。消除这种情绪,人民群众才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才是兜牢民生底线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政府也需要“痛点营销”,当然政府的“痛点营销”不是为了获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福祉。在营销领域,消费者感觉不购买产品和服务就会有种“痛”,而在民生领域,人民群众不能享有应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食品安全权利,也会有种“痛”,会反过来促成政府关注老百姓的“痛点”。于是,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在政府的努力下,抓住“痛点”就能成为美好的民生营销案例。
沉重话题
“刚才记者朋友问了我这么多问题,基本上都是比较沉重的话题,您这个问题就不一样了,终于说到了我们山西的文化问题,所以我感到很高兴。”3月6日,山西代表团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省委书记王儒林在连续回答记者几个有关腐败的问题后,第一次遇到非腐败问题时这么说。
尽管觉得很沉重,王儒林回答有关腐败的问题仍然很认真,而且信息量大。他用3个案例说明,腐败是严重破坏经济健康发展的毒瘤。有记者发现,这3个案例的细节在媒体上都没有被公开报道过。可见,王儒林对沉重话题是有备而来的,对回答记者的“难题”胸有成竹。
谁都不喜欢沉重话题,但是碰上了,就要认真应对。这些年,在各类政府报告、发布会、记者会场合,沉重话题越来越多。这当然不是因为出现的问题多了,而主要是负责任的领导干部敢于直面沉重话题了。这些年,除了媒体不断推动沉重话题的曝光和解决,公众的强烈关注,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这些问题得到实质关注和解决的关键。
惠民红包
两会期间发“惠民红包”,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增加扶贫支出、“营改增”降税、加强对农民收入补贴力度,这些已经揭晓的“惠民红包”,无疑让这个两会开得更实在,让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地享受到两会带来的政策红利。
选择在两会期间公布“惠民红包”的项目和内容,还能让这些政策得到代表委员的监督。“红包”虽好,但也不能任性发放,既要符合实际需求,也要基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此外,发“红包”在提高效率与一碗水端平之间的矛盾,也需要发挥代表委员的聪明才智。效率高了,不能让人有太多不公平感,端得太平,则失去了“红包”更合理分配资源的意义。
当然,“惠民红包”功在两会,利在平日。从中央层面来看,把“红包”逐级发放,尤其要做好监督工作。“红包”是肥水,谁看到了都喜欢,都想要。如果在“红包”流往真正接受者之手的过程中,水越流越细,被层层截留,除了从中牟利者,其他人谁都不希望看到。“惠民红包”,重点在“惠民”二字,否则就成了无谓的散财了。
工匠精神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这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热议。很多人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将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
不客气地说,一些企业和创业者与“工匠精神”还存在很大的距离。一家大企业和一家伟大的企业之间,区别可能就在于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在过去中国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占领市场、求大求全可能是普遍的关键词,但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势必要求企业放松一点对量的追求,提高一点对质的执着。市场缺什么,我们就要补充什么,从这个角度看,“工匠精神”是一个颇具现代气质的词。
“工匠精神”还是一种不分大小的精神。在日本有“匠人”文化,大到有上万名职员的株式会社,小到只有一名主厨的小餐馆,凡是“匠人”都受到身边人和全社会的尊敬。近年来,不少国内旅行者到日本旅行购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工商业的“匠人”文化让商品具备了独特的魅力。我们中国的企业也要树立“工匠精神”,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产品赢得国人和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
王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