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对于创新创业,全国政协委员、西京学院院长任芳认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企业合作。除了加强实践合作,高校还应该积极建立创新创业案例库,将这些宝贵案例融合到“双创”知识体系中。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1月21日,当中职学生陆江从上海市长杨雄手中接过“市长奖”奖杯的一刹那,无数闪光灯亮了起来。过去的12年间,“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发了6次,每次约10人获奖,但陆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职生,他被媒体记者采访到“嗓子都哑了”。
陆江的机遇,来自当前举国上下“不论学历背景”关注青年创新发展的新形势。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创新发展为青年一代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正逐步改变年轻人的成才观。
“创新”究竟能带来什么
2015年,李克强总理签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就是制造业加上智能化、互联网等高附加值要素。”
年轻人陈奕超在大势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制造+智能”,他要做“最接地气”的智能硬件创投服务。经过团天津市委的牵线搭桥,他来到天津津南开发区的北闸口镇。这片土地1995年汇聚了大量韩资企业,是电子产品加工的“重镇”,但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订单锐减,产能过剩,每个月都有一家企业倒闭。
陈奕超在一片萧条中看到了机会。“这里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但原来过于依赖简单的来料加工。”他要做的是,和这些传统加工企业合作,利用这些企业原有的设备和技术优势,一同研发和生产智能产品。因为跟他的合作,一些原本设备闲置大半、不得不裁员停工的企业,又重新开工了。
“产品研发不是一劳永逸的事,需要不断迭代更新,这就需要我们和生产企业一同完成。”陈奕超说,跟传统企业打交道并不容易,很多事情在沟通上有非常大的障碍,“但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认为,企业要发展,肯定需要新的技术、产品,纯粹靠自身研发可能有限,市场发展也不会等你,所以可以选择与一些科研院所合作,优势互补,“他们人才聚集,研究出来的东西需要产业化,但产业化要在企业落地才行。研究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创造价值”。
非名校生、非理科生也能“玩创新”
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一个正在改善的现象是,即便就读于非名校,也不是理科生,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在大学里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
去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文科生竟然捧回了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一等奖奖杯。这所学校曾连续7次捧回“挑战杯”的“优胜杯”。在校园整体营造的创新氛围之下,一名文科生对飞机地效原理产生兴趣,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了“地效巴士”——一款能贴地飞行的巴士。
江苏师范大学这所传统师范类院校,也在这届“挑战杯”上捧回一座特等奖奖杯。王秀颖的作品《一种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微生态制剂》受到评委青睐。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上海地方本科院校,但这所学校以自己的大学生科创中心为依托,培育了一大批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学生社团。“车迷社”就在学校的支持下,拥有了一间汽车实验室。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实验室里看到,除了有学生制作的方程式赛车外,还有全碳纤维材料制作的新能源子弹头汽车。
社团学生负责人黎劲宏介绍,每周“车迷社”都会邀请汽车工程学院的老师来给社员“加餐”上课,“教的所有知识,都讲实用性,具体就是怎么把一台车造出来”。不仅在校内搞创新,“车迷社”还通过校团委找到了东华大学材料专业的学生社团,双方一起合作“造车”。
很多高校教师的理念正在发生改变
作为创新力量的另一个主力,高校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去年,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是,明确提出支持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允许在读大学生休学创业。
这一鼓励创新的新政,如今正在全国各地高校发酵。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张志刚,如今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成为上海交大保留教职创业的第一人。
张志刚此前就职于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但这种“学校单向向外拓展”的做法,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大学思维无法与市场思维匹配,大学想进入市场,市场却不买账。
2015年,张志刚决定,与市场主体合伙,在校园里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生态。他把自己变成了“懂大学的投资人”——与闵行区一家国企、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交大一起成立了零号湾公司,张志刚来当总经理,薪水由公司开,学校为其保留教职。
去年8月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法》给张志刚的“下海”添了把柴,该法指出“可以对在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实施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关人员的报酬或者奖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折算为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不仅是我,据我了解很多搞科研的老师都有意愿这么做。”张志刚说,零号湾目前孵化的项目,很多是老师带着学生拉上企业一起做的。
“当前很多高校教师的理念正在发生改变。”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教授表示,以前很多人满足搞小发明,申请专利后束之高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能否产生效益和对社会有实用价值。为了促成研究成果的转化,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知识产权转移中心,还在苏南苏北设立分中心,希望把教师们的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成为一些企业的自觉选择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全国各地带有“创新”元素的年轻企业,正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逆势上扬。
大学生邓力创办的南京橘子星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日前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这是南京自出台《关于实施万名青年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意见》以来,首家在股交中心挂牌的青年大学生创业企业。
过去“有制造、无创造”是江苏不少企业的真实写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一线调研的决策者发现一个共性现象: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抗风险能力强;满足于“小打小敲”、靠贴牌加工赚取微利的企业,则渐渐陷入生存危机。“拨转船头”搞自主创新,成为江苏企业的自觉选择。目前,江苏已拥有创新型领军企业140家、科技拟上市企业1030家、高新技术企业10814家、民营科技企业超过10万家。
在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上,中国湖北中南鹏力海洋监测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高频地波雷达项目呈“黑马”姿态冲进“全国十佳”的名单中。而这家企业是团湖北省委等单位发起成立的“青年创新工作室”的首批入选企业。
36岁的项目负责人陈智会,2003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2007年带领团队完成了工程化高频地波雷达产品的研制。2009年,他与团队开始专攻高频地波雷达领域。
据悉,湖北省首批50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均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场所、配套设施、专项经费等,承担本行业、本单位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创建期末,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将获颁成果登记证书。成员将在绩效奖励、学习深造、项目扶持等方面获优待。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 李超 胡春艳 朱娟娟 马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