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过去的一年里,走出北上广深这些代表着中国创新创业热度极值的地方,无论是在中部省份的小城,还是西部地区的偏远乡村,你都不难触摸到偌大中国创新创业的温度。
那些几乎和中关村创业一条街看上去有点类似的没有门槛的大把大把的优惠政策和装修考究的创业孵化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这些在过去的若干种时代容易被人们遗忘的地方,也没有被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抛弃。
每一个旁观者都不会不觉得能遇上这样的时代、特别是能在零租金的孵化器里扎扎实实地体味一把创业当老板的感觉,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最可贵的是“共识”,是每一个人都不会抽身其外的不可阻挡的“卷入”感,是在中国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天使”和“风投”在向或犹豫或勇敢的人们招手。
当然,要真正地定义一个“时代”,光有天时还不够。我们还欠火候。我们家里的锅虽然开了,但米饭还有点夹生,还不能出锅。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总人口的创业比例、特别是高素质人口的创业比例,相差还甚远。这个大数据差距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地供给热度,温度只能持续上升,不能倒灶。“供给”的重要内涵是要给我们这个社会中能创业的人反复折腾的机会、条件,包括容忍反复失败的胸怀。
在当下,中国的创业者们“折腾”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流动”,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君不见近三亿的农村人口从乡村流动到城市,其中不少人已经具备了流动折腾回农村或小城镇的技能和理念储备,但要真的折腾回去,很多条件还不成熟。条件更棒的城市人口要流动到乡村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和信贷资源等诸多制约。
即使再回到务虚的层面看待创新创业的教育,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明显,现在的“共识”多是粗糙的、浅层的,不断深化对创新创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要从娃娃开始抓创新创业思想的启蒙,这是更任重而道远的国家使命。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