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砀山县城采访“虐童案”时,一说到这位虐待孩子的母亲,人们在气愤之余,提到最多的就是她身上的标签——KTV陪酒女。在庭审现场,有人公开质疑她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和生活糜烂。
作为一个局外人,无意为其开脱罪名。毕竟她致孩子轻伤一级,已触犯法律。可是,跳出这个案件从社会角度来看,她也是一个受害者。根据记者调查,1986年出生的她,曾有三段失败的感情经历。为了摆脱上一段感情的纠葛,她带着孩子来到砀山生活。她是一位单身母亲,渴望爱情,男友整天游手好闲,她也不在乎;她是一位生活在底层的弱势青年,这份工作背后承受多大压力,冷暖自知。
去年,笔者先后采访了3宗虐童案件,涉案的3位母亲婚姻都不顺利,其中两位是单身母亲,没有一个正式家庭的依托,她们的经济压力大,必须要靠自己赚钱才能维持生计。
婚姻的不顺、生活的压力、与孩子相依为命,导致她们对孩子特别敏感。一方面,她们特别看重自己的孩子,总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以此重新确证自己人生的价值。有的单身母亲,孩子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婚姻不顺和生活压力也可能让这些母亲变得更加焦虑。孩子就成为她们的“情绪垃圾桶”,甚至发生以爱之名伤害孩子的事情。情绪发泄完之后,她们通常会后悔。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即便一些单身母亲有新的感情机会,她们重新融入新的家庭并不容易,孩子会被看成“拖油瓶”,让这些女性觉得低人一等。就像该案中,俩人保持着一个畸形的生活体,即便女方赚钱养家,在家庭生活中也不是强势的一方。
在发达国家,单身母亲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1909年1月,在白宫第一届儿童会议上,美国联邦政府主张各州制定母亲津贴法,以支持丧偶的单身母亲抚育其子女。1962年,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拨款对因丧偶、离婚、分居、遗弃等原因导致家长长期缺席的贫困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给予经济援助和福利服务传递。
有媒体报道,2013年中国的离婚率达到27%左右,单身母亲这个群体已不可忽视,可是我国城市单身母亲救助机制尚未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考虑设立“单亲母亲救助基金”,解决她们在孩子教育、住房和就医的困难。同时,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工作者帮助单身母亲完善其社会功能,助其自立。当然,团组织和妇联可以为单身母亲建档立卡,实现长期精准的社会跟踪,对于有需要的单身母亲,可以为其提供心理服务,同时创造机会为他们重新组建家庭。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一提到单身母亲,很多人就会把她们与道德捆绑在一起。可是,这种猎奇的心态,却淹没了单身母亲们的悲情,看不见她们真实的需求。如果一味站在道德高地上来指责她们,而不提供解决办法,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不够包容与成熟。
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