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2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风评

李雅娟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3月28日   09 版)

    视觉中国供图

    与其为iPhone困扰

    不如想想“大家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小唐为了买一部新手机,选择从校园贷款平台借钱,多付的利息甚至占到原价的一半以上。据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陷入贷款消费的陷阱。这其中有监管缺失、商家为逐利而不择手段等多方原因,但我更想谈谈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

    有人将名牌电子产品的攀比视为一种“同侪压力”,认为别人都有、我没有,很丢人、会被人看不起。

    我能理解这种想法,毕竟自己也曾中过一样的毒。上大学时,苹果手机开始流行,但那时整个年级也只有几个人在用。当时,会有按捺不住的羡慕。等大学毕业后去读研,发现几乎人手一部iPhone,我依然没有。但幸运的是,“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已不再,于是便少了许多自我折磨。回想起几年前会为一部手机而抓心挠肺,自己都觉得好笑。

    这种所谓的“同侪压力”,更多是自我施加的,毕竟没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逼你买iPhone——如果有,苹果公司早该被认证为世界头号恐怖集团了。

    我身边有个朋友,一部古老的诺基亚贯穿了大学4年(这期间,智能手机的风已经刮过至少两轮了),一直用到去京城某名校读博,方才换了一部价格不高的安卓机。

    他不用名牌电子产品、没有名牌服装,家境也一般,但朋友中很少有不佩服他的。理由很多也很简单——读书多、性格好、勤奋……更重要的是,与他聊天,总会有豁然开朗、发现一个新天地的感觉。

    当一个人知道天地有多大、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那么多时,他就很难因为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的高档与否而耿耿于怀。

    所谓“心小了,事情就大了”,因为心中太多“我我我”,因为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自己的小天地,所以才会觉得“手机”是个天大的事儿。

    研究生毕业时,学院院长的一句话让我难忘:“在意个人的小问题,也要关心社会的大问题。”

    还在为手机而抓心挠肺的同学们,不妨多去公益组织逛一逛,尝试去在意一些“大家的问题”。

    考研复试“很黑”

    的传说伤了谁

    这几日,各大高校正在进行考研复试,公平问题又成为坊间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我认识的一个小姑娘,本科就读于一所非名校,今年跨专业报考某名校的新闻学硕士,初试进了前三名,但复试时被淘汰了。她的一位本科老师曾在几年前考过该校的博士,也不幸被刷掉。这个老师便对她说:早就跟你说过×大很黑了,你还不信,非要试试!

    打开考研学生聚集的论坛,就会发现关于某某学校“很黑”的传闻比比皆是。大家所说的“黑”,往往是指复试规则的不透明,甚至混乱。这类评价,一般来自跨校考研的学生。他们不认识目标学校的老师、不熟悉流程,经常只能靠自己摸索,或是从论坛、个把“前辈”那里捞到一点经验。

    当收到与自己预期大有出入的结果,或是在复试时受到明显的不公正对待,便很容易得出“很黑”的结论。另外,对于收到的复试结果,除了接受现状,学生们几乎没有发言权——即使对某位老师的表现有异议,他也没有能力申诉。

    对于“很黑”的揣测,招生单位和导师们一般不会在意。在复试阶段,学校和导师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且,即使有学生质疑,一般也拿不出证据——既然是面试,当然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于是,复试“很黑”的传说,就一直在江湖上流传。或许,这不会直接有损招生单位和导师的当前利益,但从学校的长远声誉和招生来看,则难保无虞。而且,这样的传说持续传播下去,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对考研公平、教育公平的信任。

一些西部山区县难解的教育困局
奇葩辩论队名背后:“不正经”只是表象
风评
福州大学学生社团开办“第二课堂”创新还是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