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城中有校,校边是城,学校推动城市发展

中国职教第四种发展模式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11日   11 版)

    资料图片:永川职教城与永川市融为一体。

    □什么是“第4种职教发展模式”?永川将其概括为“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不断的创新,让永川的职教一鸣惊人,成就了一个教育版本的“灰姑娘”童话

    □纵观永川职教城的发展,除了在外部形态上有“城乡互动”的特征,最根本的在于,永川真正契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


    电子打火、挂挡、松手刹、踩油门……重庆90后小伙子王伟驾驶着自己的DIY汽车,绝尘而去。

    “最高时速能达到50公里。”他介绍,发动机和座椅是自己从二手车市场淘到的,其他部分都是纯手工制作完成,“零件的连接全都使用焊接技术,前后一共用掉了10公斤焊条。”

    这是一辆没有玻璃的汽车,看上去很酷,各种钢管、钢板组成了主体框架,他用90天时间,完成了上百个钢材零部件的焊接,“一共花了3000多元”。

    圆了“造车”梦,王伟又开始挑战“飞天”梦。在曾德军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小伙伴”们一起,自发研制出一架载人“旋翼机”。

    这个100多公斤的“四不像”,从理论上讲,如果一直加油、加速,就能载人上天,“可是,我们对飞机的操控不熟悉,不敢贸然上天”。

    毕业后,王伟留在永川,创办了重庆思概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这名“脑洞大到无穷”的追梦人,是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的校友;这所累计投入4亿多元的民办职业学院,则是永川17所职业院校之一。

    重庆市永川区是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极为闪亮的“明星”,开创出中国职教“第四种模式”,近10年来,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王伟和其他数十万名毕业生一起,见证了这个誉满全国职教城的兴盛。

    这艘多年来冲刺在行业前沿的“职教航母”,为方兴未艾的“职教城热潮”提供了可资示范和借鉴的范例。剖析这只“麻雀”,可以明晰职业教育的“五脏”,得到对所有“麻雀”共同本质的认识。

    14年造一城,成就教育界的“灰姑娘”

    永川区教委主任赵德君介绍,永川打造“职教城”的历史,可上溯到2002年。

    该年5月,永川提出建设“川渝经济带上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经过反复论证,认定“发展职业教育是承载和推动城市发展的一个轮子”。

    2004年年初,永川决定在城区的10平方公里区域内,规划建设具有现代水平和规模的职教城区,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这一年,重庆市教委、永川市政府联合成立“重庆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职教成为永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中心工作”。

    当地建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重庆职教基地建设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职教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院校协会、就业联盟、党建联席会等,搭建起投融资、招生就业等7个公共服务平台。

    在别处尚不待见职业教育的年代,永川“于无声处”听到了“惊雷”,试水“城校互动”模式;当别处刚开始将职业教育视为香饽饽,2008年,永川开始深度创新,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当别处忙着扩大规模的时候,永川已经在开始结合本地产业转型着手内涵发展。

    不断的创新,让永川的职教一鸣惊人,成就了一个教育版本的“灰姑娘”童话。职教在校学生由2003年的4.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1.9万人。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与内涵的同步发展。

    永川创新的“城校互动、资源共享”模式,被教育部称为“中国第4种职教发展模式”,该模式获得首届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最高奖项,并录入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版)。永川区委、区政府分别被教育部等7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2006年4月2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永川考察职教城,对其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此发表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的重要讲话。

    而今,永川高中阶段的教育,职教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在高校不断扩招、普高持久“高温”的情况下,当地初中毕业生升入中职与普高的比例由30∶70提高到49∶51左右。

    城中有校,校边是城,学校推动城市发展

    什么是“第4种职教发展模式”?赵德君说,永川将其概括为“城市以职业教育为特色,职业教育以城市为依托,校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该模式的一大特征,是城市与职教的发展融合“互动”,而不是单独开辟出一块“城市飞地”去新建“职教城”,让“职教城”在空间上与“市区”分隔开来。

    永川的职教基地分3个区,分别位于城市西北片区、东北部新区和老城区,目前各有4所、7所、6所院校。

    城中有校、校边是城。让学校能充分享受城市的功能,衣食住行更为便捷,更能直接感受到产业的律动;城市也因为学校而提升了文明水准。

    城市和职业院校是“比邻”,而不是“天涯”,让“统筹”成为可能: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博物馆、锦云书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市民可以用,师生也可以用;职业院校的6片标准足球场和4个图书馆,也向市民免费开放。

    对于职教城内部的多所职业院校而言,他们能分享各种资源,共享30余个校内金融票据处理、服务外包、电子信息等实训基地,避免了“甲家缺钱建不起、乙家建好用得少”的窘境。

    政策助推,是永川职教迅猛腾飞的一大关键词。

    区里出台了20多个文件,创新了土地供给、配套基础设施等15项职教发展优惠政策,支持职业院校累计征地7000余亩。

    在土地方面,在重庆职业教育城投资兴办学校者,可通过划拨取得土地使用权;以流转方式取得使用权的,其成片绿化用地部分享受在政策期限内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征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其用地以成本价格供给。

    在师资方面,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公办学校在职教师,经学校同意可以到民办学校兼职、兼课,也可以辞职到民办学校任教。鼓励学校引进优秀骨干教师,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重新建立档案。

    在基础设施方面,各类院校所需的水、电、气、通讯、闭路电视主干管线,给予相关优惠;其交通主干道按城市统一规划,由政府组织建设。所有教学用房免交城市建设配套费;新建教师住房、学生宿舍、食堂等配套辅助建筑,相关费用减半收取。

    在实习实训建设方面,学校自办实习基地、校办厂和开展社会服务,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

    这些优惠政策所催生的永川职教品牌效应,让永川得到了充分的回报。

    近3年来,永川的创业人员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占30%,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职业教育还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近年来,职教院校培训了一大批种养殖、物业管理、电动机维修等行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及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院校与60余个农村社区结对帮扶,共建了“晚熟桂圆栽培”“科学养猪”“淡水养鱼”等10余个产业基地,辐射近5万农民。

    永川累计投入60多亿元,职教城建成区由2003年3.3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7.69平方公里。职业院校由此前最多时的32所整合为目前的17所,包括普通高等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8所、成人高等教育机构2所。其中,公办10所,民办7所。在校学生11.9万人。每年为社会培养3万多名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发展,增添了城市的活力与朝气,助推了永川的城镇化进程。2006年以来,永川中心城区面积翻了一番以上,中心城区人口增加到64%,城镇化率由51%提高到64.8%。

    更关键的是,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王牌”之一,推动了产业升级,拉动了经济增长。2015年, 职业教育拉动GDP增长18亿元,促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直接消费达25亿元以上。

    校企互动体现在专业设置契合产业的转型

    职业教育的难题是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与合作,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于,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能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水平。为此,在所有的“互动”中,最重要的“互动”发生在院校和企业之间。

    永川概莫能外。正是因为在这方面不断着力,让永川实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双赢”。

    产业的升级和调整深刻地影响着院校的专业设置。学校和企业联合成立了75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专业沿着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动态调整。

    永川区内各职业院校开设有26个大类140余个专业,其中比重较大的专业分别为:一是电气信息类专业,占学生总人数的13%;二是土建类专业,占比12%;三是机械加工类专业,占比9.4%;四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占比6.6%;五是经济学类专业,占比6%。这样的专业结构,与永川的产业结构大体适应。

    4年里,永川新增了60余个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建成30余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进一步提升。

    目前,永川正在积极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城市矿业、轻工、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与此相适应,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随之变化。

    以机器人为例,永川现有105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行业企业,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预计5年后将实现年产值300亿元。

    因适应产业的人才需求,机器人专业迅速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专业。重庆工业高级技师学院与华中数控和重庆固高合作开设了“工业机器人运用与维护”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学生刚入学,就100%被企业提前签约。

    在永川,企业和院校的深度融合试水了更多的内涵和外延。

    “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企业办校”“校办企业”……这些此前并不多见的模式,已经全面引入永川职教的实践。当地开始出现“工厂式学校”。

    在这里,学校和企业作为“双主体”,建立了8个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步讯科技、广州数控、卓鹏科技等30余家企业,悉数进入各个职业院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香港力劲科技集团投资1000万美元,在凤凰湖工业园征地,建立压铸车间,并与工业技师学院联合建设产学研一体的压铸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挂牌设立“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力劲压铸分院”,生产运营、教学、实习实训,联合培养压铸专业技术人才。

    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创新不断突破陈规,在永川,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设立“厂中校”或“校中厂”的模式也受到鼓励。

    重庆创思特公司创办了重庆电信职业学院,专门培养服务外包、电子信息高技能人才。

    同时,永川组建了财贸、现代机电技术、农民工、水利、农业等五大职教集团,吸纳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加入,建立“城校互动”职教学会、重庆职教城就业联盟。依托这些平台,学校对接企业、人才培养对接用人要求、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职业标准与技能点、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纵观永川职教城的发展,除了在外部形态上有‘城乡互动’的特征,最根本的在于,永川真正契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赵德君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田文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04月11日 11 版

中国职教第四种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进入“城”时代?
安蓉泉:建好职教城需要治理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