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是不是伪命题?
@许斌:我一直弄不清楚,“读书无用论”何时甚嚣尘上过?在古代,只要通过了最低层级的考试,做了秀才,就能按月领取粮米补贴,能免徭役,那是多大的实惠啊!中国不可能有“读书无用论”的传统。即便在数十年前,参军和考学也是农家子弟“跳农门”仅剩的通道。考上了中专、大学,不仅肯定能吃“商品粮”、分配工作,而且还明确“国家干部”身份。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江汉平原,升学宴席的规格一定是非常高的,而且不收礼,请师长、亲戚朋友来白吃。孩子的命运因此彻底改变,那是真高兴啊!在此环境中,怎么可能存在“读书无用论”的立足地?
高校“限客令”不能变成“禁客令”
@谢晓刚:春季,各大高校又迎来游客参观高峰期,一些名校甚至变成必游“景点”,不少学校被迫采取“限客”措施。在如此境况下,如果以“便于管理”为由而采取“限客”,势必会让高校失去了“有容乃大”的度量。无论是校方还是社会,都应该多点换位思考,既不能失了高校的包容和开放性,也不能让公共资源成为相关利益者寻租的载体,更不能让高校因游客骤增而引发拥堵。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高校应该坚持独立精神,不受资本诱惑,不被众议所扰,在游客众多的时节注意维护治安并保护校内环境。
“程序合法”不是违法乱纪的“挡箭牌”
@倪洋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扭曲的政绩观、价值观支配下,巧立名目,搞变通、玩花样,便成了掩盖一些贪腐渎职、违规违法行为的“障眼法”或“挡箭牌”。信息公开是避免暗箱操作、违法审批的利器。各地应将每个项目的审批文件上网接受公众监督,从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确保领导干部手中的公权力只能为公,不得为私,杜绝“程序合法”下的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不能再有“阅读退化症”了
@谭云:“阅读退化症”的症状之一,是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系统性、整体性阅读被视为畏途。读者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时,因其内容海量而有很大选择性,专注程度有所降低,常常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碎片化阅读可能消耗很多时间,但却无法造就整体性的知识谱系,而整体性的知识谱系对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人格养成大有益处。与其在碎片化信息的海洋里到处扑腾,不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另外,以“心灵鸡汤”为代表的“非理性阅读”泛滥成灾。大量的流行文章终究是寡淡而廉价的,甚至是智性的倒退。
舆情反转中的“暴力”必须警惕
@蒋妥:事实还遮遮掩掩的情况下,对当事人的各种评判、谩骂、攻击都显得为时尚早,都可能成为反转后的一记响亮耳光。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隐藏在社会舆论中的各种暴力现象。丈夫因公殉职后家属遭受的谩骂,乃至事件发酵过程中当事人受到的来自网民、媒体的舆论压力,都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莫大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