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2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河北工程大学学生去年一年成功申报70项国家专利

90后校园创新成“潮”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王全福 裴清芳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4月26日   01 版)

    在河北工程大学,没人能说清全校有多少个由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创新团队,似乎每天都有大学生为了创意而聚。

    凝聚近百人技术攻关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手握十几项国家专利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零成本”完成创业项目技术准备的研究生……在这个既不是“211”,也不是“985”的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这些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据该校统计,仅去年1年就有70项国家专利被该校大学生收入囊中。

    兴趣的激发、学校的倡导、市场的吸引……对于大学生创新的踊跃态势,河北工程大学的教育工作者也在边总结边思考。

    打造“官方”团队“个人”借鸡生蛋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研三学生李永乾将学校大大小小的创新团队分成两类:“官方”的和“个人”的。

    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3支创新团队,由于受学校专项资金支持,被李永乾归为“官方”的,由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则大多是“个人”的。

    如果按这个标准,由装备制造学院主管的凌云车队无疑应是“官方”3支创新团队之一。说起去年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进入“TOP10”的“凌云三号”赛车,凌云车队第四任队长、大三学生徐春林不无得意:仅“凌云三号”,他们就申请到3项国家专利。

    “2013年研发制造‘凌云一号’时,车身的漆都是学生亲手刷上去的。”装备制造学院院长贺洪江感叹,仅仅两年多,这支学生创新团队的技术水准就“鸟枪换炮”了。

    即便由学院主管,但在凌云车队内部依然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贺洪江坦言,学院虽尽全力,但提供给学生们的科研条件依然“简陋”,车队的实验室是一间没有吊顶的铁皮屋,“夏天时,屋外三十七八摄氏度,屋里足有40摄氏度。小伙子们就穿着短裤、光着膀子里里外外忙活着”。

    兴趣作为创新“催化剂”的巨大力量,让这位教育工作者深受震撼。被这股力量吓了一跳的还有90后大学生自己。

    即使面对记者,徐春林也不避讳为“造车”逃课的事实。但同时,徐春林为了造车自学了《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还有研究生阶段才安排的《车辆动力学》,甚至还不时翻阅业内“大牛”的专业论文。

    在他的专业课《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考试中,由于与造车相关,虽然时有“逃课”,他和另一位“凌云车队”队友还是轻松包揽了班级的前两名。

    正是意识到兴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们“玩”得高级,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仅在支持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3项赛事上就投入170万元专项资金。河北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哈明虎认为这钱花得值,通过这3项赛事,170万元就完成了对全校科研爱好者的基础培训。

    凌云车队虽由装备制造学院主管,但由于造车工序复杂,机电、信电、建筑、资源、经管、科信等多个学院的学生同样在这个百人创新团队中担任“主力”。同时,拥有自己创新团队的李永乾也承认,几乎全校所有个人创新团队都受益于3支“官方”团队。

    读本科时,李永乾也曾参与学校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团队。同时,他还想办法推荐自己个人团队的成员加入。“利用免费的场地、工具完成了对个人团队的技术指导。”李永乾说。

    而这样“借鸡生蛋”的方式,几乎是河北工程大学所有个人创新团队都会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装备制造学院大四学生郭志文告诉记者,他个人创新团队的电控组完全是由“凌云车队”主动帮他“委培”的,“之前我的电控组简直弱到爆,编程几乎为零”。

    巧用校园资源 创新不必“啃老”

    作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李永乾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已经手握3项国家专利。他坦言,为了搞科研,他不用节衣缩食,也不必特意向父母伸手要钱。李永乾告诉记者,能够如此“潇洒”的前提,是要善于运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

    在读本科时,他组建了自己的个人创新团队。为了找到动手能力强的成员,他到位于学校食堂对面维修志愿者的“大本营”喊了一嗓子,“呼啦啦就站起来一群‘壮汉’”。在过去的几年时间,有人离开也有人加入,但这些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几乎从没跟他提过钱。

    过去几年,李永乾是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的“常客”,参赛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奖杯,也为了奖金。各级比赛的奖金一路拿下来,加上学校各个部门的奖励,足有20多万元。对于还是大学生的这支创新团队来说,这差不多可以应付必不可少的花销了。

    至于实验室场地,自从他请求信电学院教师李晓东作他们的义务指导教师后,李晓东的实验室也就很自然地对他们免费开放。

    提起指导教师的作用,贺洪江认为,有了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的创新才能钻得深、走得远。

    为了扭转一些教师认为指导学生课外创新活动“费时费力”“个人工作难体现”的想法,和河北工程大学各学院一样,装备制造学院也专门出台了文件,划定“每一名高级职称教师每一学年至少设计一项创新实践训练项目,至少指导一组以上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的“硬杠杠”,同时明确“根据学生科技竞赛获奖级别,教学科研型岗位四级以下指导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可直接晋升相应级别”。

    2015年年初,通过互选,装备制造学院教师薛艳春成为由15名同学组成的“创新创业社”的指导教师。经过半年攻关,他们研发的“大蒜联合收割机”在当年的全国三维数字化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于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奖,薛艳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也由十级提高到六级。

    “虽然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并不是奔着奖励,但学校、学院应通过奖励来表明一种态度。”贺洪江说。

    信电学院教师李晓东同时也是装备制造学院大三学生翁名亮团队的指导教师。在李晓东的指导下,翁名亮在2015年邯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参赛作品“竹笋挖掘机”也申请了专利。由于任教于信电学院,装备制造学院对指导大学生创新的奖励自然无法惠及李晓东。但对此,指导教师李晓东并不介意。

    如今,在李晓东的实验室里,翁名亮正带领着个人创新团队为提高“竹笋挖掘机”的精准度而冲刺——这是实现该成果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创新紧盯市场 成果卖个好价

    “我们只卖产品不卖技术!”谈起去年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引发关注的“凌云三号”排气管,徐春林告诉记者。

    去年参赛时,按照赛会规定,排气管噪声要控制在110分贝以内,一般队伍参赛车辆通常在108分贝左右,而“凌云三号”的这项指标是103分贝。以至于裁判以为测量仪器出了问题,但再测一次结果照旧。

    不久前,由凌云车队出品的“凌云三号”排气管出现在了淘宝网站。“目前有近10支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参赛队向我们表达了购买意向。”徐春林说。

    目前,“凌云三号”申请到的国家专利“电动可调踏板”,已成为河北工程大学4月1日刚开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苗圃区”的首批入驻者。

    22岁的郭志文和他成立的Best创新团队则入驻了创新创业园的“孵化区”,他与河北省一家企业合作开发了救援侦察无人机。这位拥有1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大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谈判桌上不但将专利卖了个好价,还在专利的后续市场化中分得一杯羹。目前,他正计划和自己的创新团队分享创新成果转化带来的红利。

    这些90后清楚地知道了创新在市场中的价值。

    “我们不同于一些大学生自娱自乐式的创新,而是一开始就盯着市场。”1994年出生的郭志文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创新成果只能躺在报告上睡大觉,而他们的却会受市场青睐。

    入驻创新创业园“创业区”的李永乾,和郭志文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1年他参与开发的“无线智能输液监护系统”,在当年河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入围全国决赛,荣获三等奖。但考虑到医疗市场较高的准入门槛,他最终放弃了对该产品的继续开发。

    如今,研究生还没毕业的他,带领团队经过调研、设计、测试、改进,攻克了诸多技术上的困难,完成了“盲人电子眼”产品的研究及设计,并和合作伙伴一同注册成立了“天津南以离开科技有限公司”。这名懂技术、了解市场、视野开阔的90后创业者,着实颠覆了电影中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的传统“工科男”形象。

    最近几个月,李永乾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到京津谈合作企业,到常州和销售人员沟通,到深圳验收代工流水线,到香港谈投资……

    李永乾同一实验室的师弟、刚读研究生一年级就凭借创新项目拿到了50万元种子期投资,对此李永乾很羡慕。“我已经有些晚了!”这个1990年出生、刚刚准备迈出校门的大学生认真地说。

图片新闻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
90后校园创新成“潮”
浙江“青年之声”精准服务青年
45家涉案药品经营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行为
不要让恐慌击溃疫苗安全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