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泗阳县裴圩镇,微信变成了打卡机。
每晚8点,各村书记要在“淮泗名镇、魅力裴圩”工作群里发送自己的位置,有督察员据此登记他们的行踪。前不久,由于没按时上传定位,该镇三个村支书被镇纪委问责。
按照要求,至少在工作日,村支书晚上要住在村里。近年来,很多基层干部把家搬进了城,出于“走读”会耽误上班、分散精力、损害公仆形象的担心,各地纷纷出招,点名、抽查、扣补贴,“刹住干部走读之风”。
“走读”干部纷纷反省。有人为下班回家照顾要中考的女儿“后悔不已”,有人反思没写假条回家过夜是“心存侥幸”。蹲守在村里的干部,有的深夜开会,有的走访贫困户,有的在操场锻炼身体,他们得以“将全部精力投身到工作中去”。
那么问题来了,“走读”一定等同于“不作为”?禁止“走读”,本意是规范村官的履职状态,要求村干部晚上不回家,本质上则是强制加班。
一定要依靠挤压个人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吗?比起迈出完善选拔、考核、监管和激励保障制度的步子,把村支书捆在原地显然容易得多。只不过,“与群众打成一片”,或许并不像把地图上的小红点小蓝点重合起来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