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李拓花在机器上的时间,远超过他和人打交道的时间。他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就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度过的。
那是2008年,李拓刚满22周岁,正处在一个血气方刚、满腔抱负,对一切有关“国家”“民族”字眼都十分敏感的年纪。这时恰逢一个名为“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出现,这位名校毕业生,毫不犹豫地向这个项目的牵头单位浪潮集团投出了简历。
5年后,他所在的浪潮集团,携手科技部、银监会在北京宣布,我国第一台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关键应用主机浪潮天梭K1系统研制成功并正式上市,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新一代主机技术的国家。在K1上市仪式上,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表示,K1系统的上市打破了信息化网络核心装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自主可控战略完成了关键布局。
完成这一壮举的,就包括当年只有22岁的李拓,其所在的浪潮K1研发团队共156人,平均年龄只有28岁。前不久,这一团队还上榜了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候选名单。
刚加入团队时,李拓并非没有心理上的落差。156个人,被打乱分配到各个研发小组,李拓所在的是芯片研发小组。这意味着,高大上的题目,到他这里,就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切实可见的芯片,和封闭实验室里试验设备不停发出的轰鸣声。
他至今记得,2009年,为了攻关芯片研发,他所在的小组经历了一年多的封闭式生活——机器是24小时不停运转,小组成员则采取“轮班倒”的方式,以确保一直有人守在机器旁边来观察测试结果。
与机器的轰鸣声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整个实验人员群体是“沉默的”。他们之间几乎不通过语言来交流,只是偶尔地递送芯片和实验器材。每一张并不算宽敞的实验台上,堆满了各种计算机主机配件,就连墙上也挂着不少被认为是“不合格”的配件制成品。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群年轻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单调而又平淡的日子,就像浪潮集团高端服务器研发部总经理黄家明所说的,工作的日子里只有机器相伴,“工作多久,轰鸣多久”,这样的“剧情”在科技项目攻关,尤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中经常上演。
高端容错计算机,简单说即是一种信息化装备,运行着金融、能源、交通等有关国计民生的核心业务系统。自冷战时期至今,西方国家一直以技术禁运的方式抑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获取信息化建设急需的高性能、高可用设备。2008年,我国科技部设立了这个863计划重大专项,浪潮集团依托高效能服务器与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这一项目的研发工作。
这个项目就是K1团队心中的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被称为世界上最艰险的山峰,登峰之难堪称“死亡之旅”,几十年来少有人成功登顶。浪潮集团副总裁胡雷钧回忆道,每阶段提交课题报告,他们总会附上乔戈里峰图片,以此警示自己研发项目困难重重,要付出巨大牺牲,以此激励自己技术高峰矗立在眼前,要做敢于攀登的勇士。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探索。黄家明告诉记者,以对项目成败至关重要的设备主板为例,之前国内的探索是零,只有人做过台式机、笔记本的主板,因此没有先例可循。
团队里的青年工程师贡维,曾专门从事笔记本电脑主板制作工作。贡维在接触主机制作后发现:做设备主板跟做笔记本的完全不一样——“要复杂许多,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黄家明至今记得,当时参与论证的专家,对这一项目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甚至,有人给他们“泼冷水”,“干脆拿国外的东西改装一下!”
两条路摆在了这支团队的面前,采用“拿来主义”像是条平坦大道,但是如何“走”都会受制于人;而坚持“自主研发”,将是一次艰难的探索,失败的风险很高,难度也很大。
他们选择了后者。
K1项目总负责人、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恩东说:“掌握高端服务器核心技术是浪潮人十几年的梦想。能有机会去实现梦想,拼了命也值得。”
在高速互联芯片研发过程中,整个研发团队反复试验,能节省一个时钟周期即一亿分之一秒的时间,都让他们激动不已。
回忆起2008年底持续半年的封闭式攻关,研究生毕业即参与项目攻关的张峰仍记忆犹新。由于项目攻关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就吃住在办公室里,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也是常有的事,“那段时间,我们昼夜颠倒,白天总结经验教训,夜深人静写代码……”
一到休息的时间,这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回到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状态,翻开笔记本打游戏,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这忙碌中奢侈的闲暇。
事实上,对这些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要找到一份薪水更高、压力更小的工作并非难事,之所以舍弃“安逸”,选择如今的状态也很简单。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不止一个青年骨干说,863、国家项目、自主创新这样的字眼,以及这些字眼背后事业的成就感,更能吸引他们。
负责硬件研发的青年工程师王素华,在加入浪潮之前,供职于一家专注电脑研发设计制作的全球500强公司。她所做的工作是相似的,在以前的那家公司,她做的是服务器,加入K1团队,还是做服务器,但在她看来,这两份工作的意义有着天壤之别。
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年轻科研人员,在最好的科研年龄,能够接触到863这样的国家项目是十分难得的,“参与K1项目,是为国家做服务器,抛开待遇等其他问题不谈,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我当初为什么来浪潮加入K1研发团队,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因。”
在浪潮,让年轻人冲在前面的故事并不鲜见。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的故事也曾被传为佳话。1983年,浪潮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微机,研发团队便是一群锐意进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那时的孙丕恕刚刚大学毕业,便作为骨干参与了研发,并很快成长为浪潮课题组组长。
1992年,30岁的孙丕恕受到山东省首批重奖科技人员表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1993年,孙丕恕又带领年轻的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成功打破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开创了中国服务器产业,并被业界称为“中国服务器之父”。
时隔20年,2013年,K1项目通过验收后正式上市。目前,浪潮天梭K1已应用于金融、电力、交通、政府等多个行业,根据浪潮集团的数据,其直接经济效益近20亿元,14%的市场份额在高端主机领域位居第二。
K1项目成功完成后,K1研发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在基本保留了原班人马的前提下,这个年轻的团队随后又投入到了性能更强的关键应用主机Kanas样机的研制工作中。
李拓告诉记者,如今实验室里的机器轰鸣声,“成了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在这种环境下,他希望自己能同其他年轻人一起,在机器的轰鸣之中,把创新的青春演绎得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