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车城转身(上)

从“一车独大”到“绿色崛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5月23日   01 版)

    5月12日晚,28岁的梅津瑜和创业小伙伴们依然在挑灯夜战。在鄂西北山城十堰,一家新型创业孵化器即将在这群年轻人手中诞生。

    梅津瑜和其他5名创业合伙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湖北十堰人,清一色的名校毕业,其中3人还是海归。他们当年高考离开十堰时,曾抱定了不再回来的决心,那时的十堰正经历着经济发展的低潮。

    没想到,当他们开始在职场打拼时,家乡正走出低谷,遍地都是创业机会,于是曾经的同学少年一拍即合,放弃了“北上广”,回家创业。

    共青团十堰市委更能感受到当地年轻人扑面而来的创业热情。这几年,他们只要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各种创业项目都会令人耳目一新,覆盖汽车零配件、文化创意、互联网+旅游、特色有机农产品电商等领域。

    因国防建设所需“拔地而起”的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但随着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两大公司总部相继外迁,车城“空城论”曾甚嚣尘上,包括许多政府干部在内的年轻人在担忧中纷纷逃离。

    与今天的年轻人才“一走一回”相呼应的是,2013年,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签约——全球最大的商用车战略联盟正式构建,两年后,双方合资组建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总部落户十堰。

    “走”“回”之间,十堰用10年转身,交上了一张怎样的答卷?又留下了什么启示?

    “东风”出走,底特律悲剧如何避免

    “原本,十堰缩在一条小山沟里。”李启东是十堰市委宣传部的一名老干部,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当年仅千把人的镇子,跟工业挨边的就是一家铁匠铺。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汽车工业谋划者出于战备需要,想要寻找“靠山、分散、隐蔽”之地,筹备“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就是东风汽车厂的前身。山地占国土面积92%的十堰进入考察视野,“原本荒寂的土地上,现代工业从天而降。”

    几十年时间,全国汽车相关领域人才拖家带口来到十堰,东风汽车产品链条不断延伸,数百万辆带着“东风”字眼的汽车从这里驶向全国。

    在东风公司的配套需求下,十堰当地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围绕东风公司,在十堰成长出200多家配套企业与科研机构。

    十堰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迅速成长为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产业集群优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早在上世纪末,十堰已是全国闻名的“汽车城”,一度位列全国小康城市第六,与武汉、西安、郑州等大城市比肩。

    “全市汽车从业人员十几万人,汽车工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一名当地官员追忆车城荣光时说,十堰人到外地出差,自我介绍时也不忘补一句,来自“东风汽车城,中国的底特律!”

    在十堰,有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本科院校——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以及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当地人回忆,那时年轻人的理想就是,先读汽车学校,再到东风公司工作。

    然而,伴随东风公司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其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与十堰地处山区所造成的城市交通、土地、发展空间等众多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新形势面前,东风公司走出大山、二次创业势在必行。人才、资金、技术外移的序幕拉开。2003年9月,东风汽车公司总部迁往武汉;2006年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部也迁至武汉,一批配套企业相继搬离十堰。

    两度大规模搬迁意味着什么?李启东的记录本中有一笔账:仅产值这一项指标,平均每年就要“掏走”173亿元。

    跌宕带来的冲击很快显现:2004年起,十堰工业持续低增,增速连续3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6年年底,已位居湖北省末位。

    “曾经车水马龙的酒店门前一下子车少人稀,曾经门庭若市的商场一下子门可罗雀;GDP的下跌让当地的干部自觉脸上无光……”当地一名官员回忆。

    在地球的另一头,昔日著名的汽车城美国底特律有着相似的境遇。作为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心,上世纪50年代的底特律,人口一度达180万。然而,随着汽车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原先总部设于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以及零部件生产商将生产基地外迁。从2000年到2010年,25万居民搬出了底特律。

    “一车独大”的十堰,是否会重蹈底特律覆辙?

    再识“东风”,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十堰市政研室副主任欧阳山至今清晰地记得风云突变后的情景。

    “东风”两大总部外迁,十堰市委班子将县级以上干部召集起来开会,会议的主题就是“算账”、分析突变的形势。

    市政府常务会上,话题直指十堰“软肋”:经济规模小,拉动力偏弱;总量不足,结构不优。

    昔日“东风打个喷嚏,十堰就是重感冒”,而今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靠着大树乘凉已成历史,十堰必须想办法填补真空。

    有过抱怨、恐慌,但冷静思考,“两个总部”迁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向,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规律。

    虽然东风带走了一座城市的荣光,但也留下了很多。几十年来,东风留给了十堰成熟的工业体系、几十万优秀产业工人,除东风外的汽车工业集聚了巨大发展能量。也就是说,汽车产业仍是这座城市强劲的发展动力。

    经历“阵痛”之后,十堰人获得的另一个宝贵认识就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必须拓宽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

    “从无到有”的“二汽”创业精神,引领十堰人“二次创业”:从一切围绕东风转,到一手抓服务东风,一手抓地方企业;一手抓配套升级,一手抓整车发展。

    一批知名企业逐步引进,“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强力吸附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形成十堰当地汽车生产的新形态、新活力和新优势。浙江万向集团在这里打造“万向”华中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双星集团托管东风轮胎,东风渝安、三环专汽等国内知名汽车企业也纷纷进驻。

    这一过程,也倒逼一批传统企业走上转型之路。

    今年4月,记者走进汽车零部件知名民营企业十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看见车间内一片忙碌的景象。

    该公司成立之初围绕东风需求做配套零部件,经历转型阵痛后全面对接市场需求。2014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进入消化期,很多企业订单大幅减少,该公司提前调整,积极对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厂家,联合科研院所、主机厂家进行技术研发,今年一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0%。

    “东风两大总部迁移给我们这样的企业带来了阵痛,但也让企业在经历风雨后有了更强健的体魄。”该公司总经理刘潇感慨道。

    从单纯给东风做配套,到如今产品进入全球汽车采购链,十堰一些与商用车生产相关的企业,也走上一条依靠技术创新的转型之路。很快,十堰即以1000多个整车品种、50多万辆产能、4000多种汽车总成和零部件、20万产业工人的绝对优势,迅速成为中国商用车基地之首。

    再识“东风”,让十堰转型迈上新台阶。

    十堰一项新的年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50亿元,汽车产业产值1120亿元。

    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占GDP比重达12%。

    不信“东风”唤不回,从“一车独大”到绿色经济崛起

    昔日“一车独大”的经济模式还掩盖了十堰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有这样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10年前,该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61;与全国、全省相比,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1265元和1192元。

    另一个现实是,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面建设,境内有着核心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十堰,面临着更高的生态建设和环保要求。

    如何发挥现有优势,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10年前的一次大型调研,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由十堰市委办公室、市委政研室牵头,市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等多部门长达数月的联合调查后,十堰提出了一个全新发展路线,“坚持工业兴市与生态立市并重,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思路一变,天地宽。

    历史上的大山,曾被视为城市与外界的对接阻碍;而今,十堰人眼中的大山,满是为城市留下的独有资源。

    车城转身,生态资源成为转型发展的另一个资本,绿色经济在当地逐步崛起。

    “守一方青山,护一江清水。”十堰“十二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159.1万亩,封山育林74.1万亩,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区。

    全域生态区、全域水源区、全域风景区,武当山、太极湖、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山里的明珠一一揭开面纱。2005年,十堰全年接待游客597.6万人次;2015年,达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由2005年的25.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亿元。

    大山还留给十堰纯生态、质量极高的农副产品。日前,记者途经十堰房县土城镇,沿路酒香四溢。63岁的瞿义明,正在家中酿制黄酒。仅去年一年,瞿义明家售卖黄酒收入10几万元。

    土城镇党委书记刘庆海介绍,房县黄酒在西周时期已是“封疆御酒”,此前,缺乏组织,村民零散制造,2014年,镇上成立黄酒专业合作社,市里请来专家规划设计,打造特色民居一条街,兼乡村体验式旅游。2015年,黄酒销售6000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

    电商也为十堰绿色生态农业“飞”出大山插上翅膀。不同于10年前的逃离,现在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创业兴业。

    在十堰竹溪县泉溪镇黄柏溪村,返乡大学生胡伟创办起竹溪首家“实体店+电商+原生态农产品基地+产品配送”模式电商公司,家乡特色小吃糖酥饼得以走向全国。仅3个月时间,为当地农民代卖农产品8000多单。

    “仙山秀水汽车城”,如今走在十堰大街上,这样的城市标语,随处可见。

    以往一枝独秀的“汽车城”,前面多了“山”和“水”。

    本报武汉5月22日电

“无障碍跑团”走进戈壁
车城转身(上)
如何真正为敢干事者“兜住底”
塔利班最高领导人曼苏尔被美军定点清除
4年曝光400多所,虚假大学为何年年打年年有
江苏常州中院受理常外“毒地”公益诉讼
寨卡病毒知多少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