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美国著名拳手穆罕默德·阿里负责点燃主火炬,他用右手紧握住火炬准备点火,但火苗却不受控制地在风中扭摆,最后他双手较劲一般地点着了火。铁拳与帕金森综合征角力的细节让这一幕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也成为74岁的“拳王阿里”辞世后被忆起最多的瞬间之一。
杨连慧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阿里时,只是“听说他是打拳击的”。直到几年后自己也成为职业拳手,杨连慧才在录像中看到拳台上的阿里“竟能如此潇洒、自由、极致地展现自己”。比赛时,阿里习惯把双手垂在身体两侧,鲜有举起保护头部的动作,这被一些人看作“狂妄”,也反映出他步伐轻盈和出拳速度无可匹敌,凭借这两个曾被他形容为“像蝴蝶翻飞”“像蜜蜂蜇刺”的优势,在他征战的61场比赛中只有5场败绩。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量级拳坛,也因他三夺世界重量级冠军创造历史而被视作“阿里的时代”,但在他的“时代”背后,是拳台上“近3万次头部撞击”。
1984年,42岁的阿里被查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尽管他渐渐行动不便且丧失了语言能力,他也尽可能坚持出席必要的活动——今年4月9日的搏击之夜慈善晚会正是阿里最后的公开露面。在阿里去世后,曾担任他经纪人的著名拳击推广人唐·金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他的精神,就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将永存于世。”因被视作“20世纪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不仅因为“阿里”二字算得上“拳王”的代名词,更与他被当作反对种族歧视、追求公平与宗教自由的英雄有关。
阿里在儿时曾向母亲夸下两次“海口”。尽管初衷是因自行车被偷“要揍小偷一顿”才开始学拳击,但12岁的阿里就总念叨“早晚会把奥运金牌拿回来”,“结果他都做到了”。
立志站在世界之巅,与阿里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美国种族隔离状况有关,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黑人不允许进入一些专为白人开设的高级餐厅就餐。父亲曾被餐厅驱逐的经历就像一根刺一样扎进阿里心里,促使他“出人头地”,于是他在18岁拿到罗马奥运会男子拳击81公斤级金牌后,想带父亲去那家餐厅大吃一顿。可让阿里没想到的是,即便金牌在胸,也无法改变黑人遭到冷遇的窘境,一怒之下,阿里将来之不易的金牌扔进海里。
1960年,阿里转战职业拳坛,并在4年后击败了当时的拳王利斯顿,夺得个人的第一个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在成为新一代拳王的第二天,阿里发出声明,将抛弃“卡修斯·克莱”这个代表着“黑奴”的名字,改名为“默罕默德·阿里”,信奉伊斯兰教。
拳坛上阿里风生水起,可他与现实的抗争从未停息。好莱坞电影《拳王阿里》再现了一幕:上世纪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爆发,随着战事的不断升级,他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反战宣言,震惊了美国。1967年,美国地方法院以拒绝服兵役的罪名,吊销了阿里在全美各州的拳击执照,随着美国国内的反战呼声越来越高,阿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197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恢复阿里的拳手资格,只是告别赛场两年后,复出的阿里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
“阿里的伟大不仅在于赛场上的骁勇,更在于他作为公众人物坚守对社会的影响与责任。”杨连慧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如今自己能成为中国职业拳手代表人物之一,与阿里对中国拳击的贡献有很大关系,“大部分中国拳手都对他有特殊的感情,他在中国办过很多拳击培训班、裁判培训班,给中国拳击事业的发展提供过很多援助,可以说我们这批中国拳手能成长起来,多少沾了阿里的光。”
中国首位世界拳王金腰带获得者熊朝忠对此也深有感触,在自己拿到WBC拳王金腰带后,“阿里让他夫人找到我,说要收我为徒,因为他曾经有过承诺,如果中国出了第一个职业拳王,他就收为徒弟。”熊朝忠表示,“我深深地被阿里的信守诺言所感动,虽然没有正式的拜师仪式,但在心里我一直把他当师父。”
据媒体报道,这个承诺或与1979年12月阿里访华,受到邓小平接见有关,“因被贴上野蛮血腥、充满资本主义趣味的标签,拳击运动在中国还被禁止开展。阿里向邓小平表示希望中国重新开展拳击运动,邓小平的答复是:只要是人民群众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国都要开展。”1986年,中国拳击运动正式恢复。
本报北京6月4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梁璇